分节阅读 538(1/2)
比刘邦所占有的土地复苏速度迅速,天下态势转变为韩信成为当时的最强者,偏偏这个最强的诸侯头上还有一个效忠的对象。
刘邦是一个善于隐忍和演戏的人。届时正是刘邦再次败在项羽手中的阶段,他的一番“表演”又在张良的出谋划策下,成功地利用“上统下”的名义剥夺了韩信手中的军队。
韩信再次无条件交出手中的军权让蒯通的脑子简直不够用了,因此再次被剥夺军权,韩信控制下的楚地很快被项羽手下的将领周殷和蒲将军(陈武)反攻回去,甚至是一度韩信还丢失了局部的齐地。
蒯通就不明白了,韩信不是有了自立的心思么,怎么还会那么简单就交出手中的军队?
韩信回答了蒯通的疑问,用着很茫然的表情反问蒯通。说是他什么时候说过要自立了?
那么一瞬间的蒯通彻底傻了,回过神来之后他大声向韩信咆哮,说是不自立为什么要索取齐王称号。不自立为什么要东征西讨迅速扩展地盘。
韩信的回答是,他的功劳要一个齐王称号并不过分,东征西讨地扩展地盘是在为刘邦扫平天下。
那该是一个多么没有脑子的人啊?或许蒯通当时脑海里一直在重复这句话,他惨笑着说出了韩信最终的命运,告诉韩信,韩信未来必将悲惨地死在刘邦手中。
要是有一点脾气的人。听到有人说自己会悲惨的死去,总该是要发怒吧?可是韩信就好像是一个没有脾气的人一样。他甚至连曾经侮辱过自己的人,就是那个“kua • xia之辱”让他钻裤裆的人都没有报复,甚至是好吃好喝的养着。
韩信的政治智慧似乎真的为零,蒯通一再的劝说之下,韩信又干出了一件令人目瞪口呆的事情。那就是韩信一方面极力向刘邦表示自己没有异心,另一方面寻找刘邦麾下的一些文臣武将寻求帮助,希望那些文臣武将能够替自己好好的解释,说一些好话什么的。
有人替韩信说好话了吗?有的,其中就包括曾经推举韩信的萧何,就是那个在韩信不受刘邦重用要离去出面挽回局面的人,发生了“萧何月下追韩信”典故的萧何,另外曹参和夏侯婴也极力为韩信转圜。
善意的人总是稀少,怀疑的种子一旦被种下就注定长出恶果,特别是刘邦自己深深忌惮韩信的情况下,又有吕雉想着要在刘邦死前彻底地清除那帮功臣之臣好让吕氏崛起。
到那个时候,一个人站出来狠狠地在浑身满是破洞的韩信身上刺出了致命的一刀,张良说了一句话,那句话彻底注定了执政智慧为零的韩信最终的命运。
“我们都已经老去,韩信却是正当壮年,在我们都百年之后,还有谁能在韩信有异心的时候进行压制?”
可不是吗?当时的刘邦已经是一个古稀之年的老头,一帮心腹之臣也基本上都是五六十岁,韩信却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又身体健康的壮年。当一帮有威望的人都死去之后。韩信是不是还会继续效忠刘家皇朝,若是韩信有反心,刘家皇朝的后代能不能压得住或是进行镇压?
本来因为好几次能够轻易剥夺韩信军权。认为韩信有忠义之心的刘邦其实内心里一直在迟疑怎么处理。听到张良那一句话之后,刘邦心里仅存的一点点侥幸没有了,刘邦不可能将刘氏皇朝的千秋大业建立在对一个人的信任上面,特别是刘邦本来就对韩信感到深深的忌惮。听完张良所说,又得来来自吕雉的催促,刘邦已经下定决心杀掉韩信。
明晃晃地出兵攻灭韩信当然是不可能,不说出兵征讨没有一个借口。哪怕是能够出兵征讨谁又是韩信的对手?那么只能是另图蹊跷,使用阴谋手段来达到最终的目的。
是谁?是谁在其中出力最大。是谁在其中担任所谓的“操盘手”?是张良,就是这么一位张子房先从韩信的至交好友萧何身上下手,然后又营造出刘邦完全信任韩信的氛围,最终轻易地将韩信骗到长安(本为咸阳)。
韩信被诓骗软禁之后。身在齐地的蒯通有意图发动过叛乱,蒯通发动叛乱自然是想要威胁刘邦放回韩信,可是一切的努力又在猪队友韩信写给齐地各个将领的几封书信中被瓦解。
天晓得韩信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有那么强的兵略才能,偏偏在处世上显得那么的幼稚?又或者是刘邦、张良、吕雉等人太过狡诈?
历史已经得到改变,很多事情都将不会再发生,一些在原版历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现在还名声不显和地位不高,一些原本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的人现在却已经一朝成名天下知。
长久以来能够在华夏篇章上青史留名的人绝对不简单,能够在史书上留下一笔已经算是人杰。一些占了历史那么大的篇章的人物又怎么可能会是泛泛之辈?所以吧,任何一名穿越者都不能小看历史记载的人物,吕哲一直就是带着那样的思想在自我警醒着。
曾经历史上记载上毁誉参半的张良并没有展现出长袖善舞的一面。甚至改变他命运授予《太公兵法》的黄石公也没有出现。
吕哲曾经一直在找那个“圯上老人”,可是无论派出多少人手都没有寻找到踪影,长久没有寻找到黄石公之后也就放弃。在他的理解中,要是按照现代某种游戏的说法,没有得到圯上老人授予《太公兵法》的张良算是一种“未完全体”,那么若是得到《太公兵法》的张良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现在的张良也不过是一个又智慧的人而已?
很多人的经历被改变了,其性格和为人处世也必将完全不同。像是原版的司马欣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司马欣在历史上也没有展现出多么大的才能,但是归附到吕哲麾下之后司马欣的命运被改变。
利益与吕哲捆绑在一起的司马欣在吕哲这一集团中获得了身份与地位,不同的经历和心路旅程也使得司马欣表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司马欣在长沙郡一役所发挥的闪光点就是历史上所没有的,其后担任太尉之后更是发挥不俗,至少吕哲没有找到司马欣在担任太尉期间的不足。
吕哲所奇怪和觉得思考的是,张良为什么要刻意表现出对蒙氏的敌意?更为令吕哲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原版的历史上张良一直是间谍身份,那么现在的天下中还有谁能够驱使张良在汉国充当间谍,若不是作为一个间谍的话,张良所表现出来的姿态是为了什么?
事实的情况就是在吕哲强势崛起之后,天下大势已经显得再明朗不过,天下间也就赵氏赢姓的秦国还有机会与吕哲所领导和统治的汉国集团稍微争锋一下,但是秦国曾经灭掉韩国,张良不该会与赵氏赢姓的秦王室走到一起才是?
或许应该换一个思考方向?秦国若是抗拒合并,必然是因为秦国内部的某些人担忧在合并之后遭到清洗,因此进行明知必死的反抗?秦国要是走上与吕哲成为敌人的道路,都会是谁将在从中获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