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41(1/3)
割舍开来的,以至于国家遭受入侵的时候通常是战区和战区之外成了两个世界,谁也不关心谁。自小没什么国家概念成为官员之后,战区之外的官员也根本不怎么在乎战区之内发生什么事情,他们只会关注于自己眼睛视野内的事情。
吕哲不是那么清楚国家的泛意识该怎么培养。毕竟他没有受过关于这方面专业的教育,但是他很清楚很多事情只有知道了才会去关心,若是一无所知想关心都无从谈起。
军队一直在调动,往常有点什么什么事情官府都会张贴布告通知。这一次动静那么大官府的布告却是一直没有通告,黔首们先是迷糊,然后议论,之后被完全勾引起了好奇心。
有了好奇心自然是会打探。南陵周边一直都有军队,无法避免城中会出现士卒,士卒有丰厚的军饷也总是会与黔首进行买卖。
在买卖时。贩售东西的黔首会犹豫再三,然后用着有点忐忑又实在忍不住的表情来问士卒,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其实军方除了高层也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些士卒就算知道点什么也极为有限,他们不愿意说的当然不会说,愿意说的就模模糊糊告诉提问的人,说是北方好像是发生了什么变动。
变动?还是来自北方的?秦国与齐国、燕国、赵国的战争已经分出胜负了吗?然后得胜了的那一方将矛头指向了新生没多久的汉国,所以本国的军队才会大规模的调动,准备上去迎击入侵?
一连串的疑问在很多人的脑袋里产生,以至于新的议论更多。
燕彼将黔首在议论纷纷的事情禀告给了吕哲。
当时的吕哲正在与执政府、太尉署、将军府调整出兵北上的大战略,忙得够呛的同时听到燕彼的汇报似乎是呆了有那么一小会。
“有造成什么恐慌吗?”吕哲看上去似乎有点紧张?
燕彼答:“主上,黔首大多在好奇发生了什么事情,并没有出现大规模聚会,也没有出现恐慌的情绪。”
“哦。”吕哲不知道为什么拍了一下自己的额头,其实他是在想,国家又没有进行高压统治,反而是多福利在保证黔首的利益,这样似乎是不用担心发生想要推翻政权的bào • dòng来着?
至于恐慌情绪什么的,吕哲倒是很清楚压根就不会发生,汉国虽然是新生国家,但是在对外战争中没有惨败过,倒是对外一直取得胜利,不然现在也不会拥有快两个中原大小的疆域。
吕哲一直都在培养一种军国主义,也就是在对外战争获得胜利时,所产生的利益并没有自己独吞,也没有全部归于官府所有,从自己到官府又到民间,基本是形成一个吃肉、分残渣、喝汤的一个流程,为的就是用共同利益来使得一种好战性成为共同体。
在对外持续获得胜利的时候有利益,官府也在吕哲的操作中不断提升军方荣誉感和国民侵略性。这一套其实很有秦国的影子,商鞅当初就是这么干的,只不过吕哲干得比较粗糙和更为广泛。
这种国家有意的行为之下,国民基本有好战性和侵略性,又怎么可能在猜测战争将要爆发时出现恐慌?
后面事情的发展也果然与吕哲所猜测的差不多,在现在这种宗族社会体系下,一些年纪大有威望的人被推荐出来,由这些老人向官府,也就是最基础的行政单位开始发出请愿,希望能够了解到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情。
先是南陵发生了请愿事件,随后是北方的各个县,一直是蔓延到较为偏南区域的郡县,吕哲并没有因为各地频繁发生请愿事件而感到惊恐,事实上也只有不稳固的政权才会惊恐于民间的请愿。
“我们的国民已经开始有国家意识,他们认为国家发生什么事情并不是与他们无关。无论是好事或者坏事,国家所发生的和所要面对的,已经明白也是他们将要面对的。”吕哲对着招来的萧何、蒯通、司马欣、季布等人说:“这是一种泛国民意识,你们可能还不太明白意味着什么,或许也会认为这是一种危险情况。我需要告诉你们的是,当国民意识深植的时候,是好事也是坏事。”
民众从来都是愚昧的,也不会有太长远的目光来进行判断,那与国民教育素质无关,只与国家的舆论控制有关,另外就是国家的掌控力也有相当大的关系。泛国民意识是一件相当不确定的形态,非常容易被野心家所利用,不过要是统治阶层不被国民唾弃,执政阶层得到国民的认可,野心家哪怕能利用也不会产生什么太大的危害,反而会因为有泛国民意识的存在让该国家在遭遇什么事情的时候变得前所未有的团结。
汉国目前的国民意识还像是一个初生的婴儿,基本是处于懵懵懂懂的阶段,他们的请愿说实话还停留在最原始的阶段,请愿的过程也是跟一些现有的节日上的经过差不多,俗套点就好像是现代送勉旗一样喜庆洋洋地敲锣打鼓,见到县令(长)的时候大家客客气气一番,然后得空问一下,并未出现太过激烈的行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