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2/2)
{如果民众的确不怕死,那么用杀头去吓阻他们会有什么用呢?如果民众的确该死,那么效法于此者,我将把他抓来杀掉,那么还有谁敢继续效仿而被杀呢?
如果民众必然都怕死,那么就总会有专门司杀的刽子手。而代替刽子手去shā • rén,就象是代替木匠大师去砍伐。代替木匠大师去砍伐者,几乎没有不砍伤自己手的人。
-----
本章告诉君王用杀头吓唬镇压民众是起不了什么大作用的,否则,最终只能自食其恶果。}
第七十七章维生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人们忍饥挨饿,是因为他们的食物大多都变成为苛捐杂税了,因而才会忍饥挨饿;百姓难以管理,是因为统治者总是争权夺利、好大喜功、自以为是,因而社会才会难以治理;民众不怕死,是因为他们求生的愿望太强烈了,因而才会铤而走险。只有无以维生之人,才是真正知道维生之艰难的贤能和重视维生之人。
-----
老子反对苛捐杂税太多以至民不聊生,告诉君王不能强征暴敛、争名夺利、谋私妄为,而应当了解民众维生之艰难,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和生存问题。这是老子思想中代表劳动人民权益的一面的真实反映,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
第七十八章柔弱胜刚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恒仞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
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人初生的时候是又柔又弱的,而死以后则总是八尺挺直僵硬;万物草木初生的时候是又软又脆的,而死以后则变得干朽枯槁。所以说:坚挺强硬者就是走向死灭的征兆,而柔弱微细者则是富有活力的生命刚刚启程。
因此,僵硬老化之兵不可能取胜,长大强壮之木则不可能再强;强硬庞大者只能居于下,而柔弱微细者则总是居于上。
注:仞,周制八尺。
-----
万物都是由弱到强成长发展,而强壮以后则必然走向灭亡,以及强大者总是居下、而柔弱者总是居上,这些都是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但老子却由此而发现和推论出了柔弱胜刚强的原理,提出了坚守柔弱才能永葆青春的客观规律,确是慧眼独具。
由于柔弱与刚强永远是对立统一、相对而言的,因而这个原理虽然说起来是正确的,但落实起来却不易,因为就象祸福间的辩证关系一样,永远也不可能绝对分清柔弱与刚强的最终界限所在。但时刻牢记这种坚守柔弱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原则,尽量照办也就是了。}
第七十九章天、人之道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作为自然规律的天之道,就象一个张弓者的动作一样:高者往下压,低者往上抬,减损了有余者,补充了不足者。所以,天之道,是减损有余者而补益不足者。
但作为社会规律的人之道则恰好相反,它是减损不足者而补益有余者。谁能把自己有余的部分拿出来奉献给天下呢?唯有能遵从道的人。所以,圣人做出了贡献却并不占有自己的产品,取得了成功却从不自居有功。要是都能如此,那就是大家都不想再见到圣贤了。
-----
老子看到了自然规律和阶级社会规律之间的相反关系,提倡人们行天道而取有余以奉天下,"为而弗有,成功而不居也",用意不错,只是难以实现。因此,他自己也感叹,都能做到这一点,就都是圣贤了。}
第八十章尚柔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
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天下柔弱之物莫过于水,而攻击坚硬物体时却没有任何东西能战胜水,这是因为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水的缘故。水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也没有人能够办得到。
所以圣人的话是这样说的:能担当国家屈辱的人,就是所谓的社稷之主;能担当国家灾难的人,就是所谓的天下之王。这本是好话,可听起来象是反话一样。
-----
天下人皆知柔弱之水可以战胜任何坚强物体,却谁也做不到象水一样。老子以此为例,揭示了"不能被替代的人或物就是最佳的"这样一种道理。所以,君王一定要能够担当国家的屈辱和灾难,具有如此品德和能力,才真正是不可替代的人物而能够当仁不让地成为君王。}
第八十一章贵能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用和解的方法来解决已产生的仇怨,必然要留下仇怨残余,这怎么能称得上是高明的办法呢?所以,高明的圣人总是把签立字据的事情放在重要位置,首先明确彼此责任以预防结怨,而不是等出了问题以后再去责备别人。因此,有德的人只会去做这种类似于签立字据而防患于未然的事情,而只有无德的人,才会总是挑剔、责备他人有过错而无视自己的无能。
作为自然规律的天之道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无亲无疏,永远都只优待和保佑那些能把事情办好的能者。
注:介即中介物,如借据、字据、合同等。
-----
老子在本章以和解仇怨为例,指出有德者的高明,在于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出了问题再事后补救。而天之道没有亲疏之分,永远都只保佑这种处事方法高明的能者,从而为君王和大家指明了最终的发展方向。}
---------------------------用户上传之内容结束--------------------------------
声明:本书为TXT图书下载网()的用户上传至其在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上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