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1/2)
就是明哲保身、缺乏开创精神的代名词,但老子的道和玄学本身就是"为天下先"的典型之作,同时他又要求"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人之道,为而弗争"等等,他又怎么会说出这种不敢开创、明哲保身的话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所以,他的"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事实上并不是大家所直解的所谓明哲保身之论,而是指"退其身而身先"、"为而弗争"之意,即不争个人私利,谦退谨慎,"不敢自居天下第一"之意。而也只有能够做到谦退无争、大家的利益第一,这才可能得到大家的拥戴而"为成事长",否则,大家能拥戴一个明哲保身、个人利益第一的人为"事长"吗?}
第七十章尚谋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善于指挥之人不逞勇武,善于作战之人不动怒气,善于胜敌之人不战而能屈人之兵,善于用人之人总是甘为他人服务;这些优秀品质就是所谓的不争,就是所谓的善于用人,就是所谓的能与天道配合--能按自然规律办事,就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境界。
-----
老子在本章指出了要善于按自然规律办事,善于用人,而不是主观争强好胜、逞匹夫之勇,这就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境界和最优秀品德。}
第七十一章无敌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
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对于用兵,可以这样说:我不敢先入为主摆好固定阵势去对敌,而总是因敌制宜随机应变,因而我自然不会贸然进攻一寸而是首先退后一尺观察以知己知彼。而这也就是说:对敌没有固定不变的兵阵,出击没有固定不变的手臂,兵器没有固定不变的种类,如此当然就可以无敌于天下了。
最大的祸患莫过于自居无敌,自居无敌几乎让我的三宝丧失殆尽。所以说,如果兵力差不多,则义愤填膺的哀兵必胜。
-----
老子在本章提出的用兵之道:因敌制宜,不守常规,达权尽变,哀兵可胜,确是无敌于天下的用兵至理。
而从本章老子"无敌近亡吾宝矣"的话也可再次得知,既然自居无敌会丧失老子的宝贝:"不敢为天下先",那反过来也就是说,"不敢为天下先"也就是不敢自居天下无敌,或不敢自居天下第一,从而再次证明了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是指"不敢自居天下第一",而不是什么明哲保身等保守思想。}
第七十二章知音难觅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
言有君,事有宗,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者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却没有人能够理解,也没有人去遵照实行。我说话有自己的依据,办事也有自己的宗旨,但由于大家对此一无所知,因而也都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太少,效法我的人也就更难得了。所以,圣人就象一个外穿粗布衣而怀中揣宝玉者一样。
-----
在本章,老子感叹自己的思想理论不能得到大家的理解从而无法贯彻落实,事实上,根本原因却是因为他的以倒退为主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方法根本不可能付诸实践,从而必然要失败。因此,老子看到了现实社会矛盾的实质,却又不可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这是存在决定意识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阶段性所必然要带来的悲剧,因而难免令人望天兴叹,感慨不已。}
第七十三章知病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无知,这就是聪明;不知道自己无知,这就是愚昧。而圣人之所以没有这种愚昧毛病,就是因为他把这种愚昧看成是一种严重弊病而根除掉了,因此才会没有这种毛病。
-----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无知,才能进步,这是每个人都应牢记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
第七十四章爱民
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无压其所生,夫唯弗压,是以不压。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一旦民众不再害怕刑罚威压,则大灾难就要降临了。不要掠夺逼迫得民众无处安身,不要压迫剥削得民众无法生存,只有自己不残酷压榨剥削民众,这才可能避免遭受民众反抗和bào • dòng的压力。
所以,圣人有自知之明而决不会自以为是,虽然自重自爱但决不会自居高贵,因而他必然要铲除自见自贵而推行自知自爱。
-----
本章告诉君王如何处理自己和民众的关系问题,决不能只是自贵自见而把民众逼上死路,以至官逼民反,政权土崩瓦解,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
第七十五章善谋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敢拼者,就容易有杀身之祸,而勇于不敢拼者,则容易保全性命;但此两者无论有利还是有害,都是天道所厌恶的,有谁知道它的原因在那里吗?
天之道所要求的是:不战而能屈人之兵,不言即可应对一切,不召请而能使其自来,弹性十足而善于筹谋。例如,天道之网虽然宽阔稀疏无形且无勇可言,却从不会漏失任何东西。
-----
本章以两种相反的勇敢结果以及自然规律不会容许和产生例外:"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为例,阐述了指挥员的最高境界是善谋,是追求客观必然性,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不是逞匹夫之勇。}
第七十六章抑杀
若民恒是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若民恒是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