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老子 道德经 > 分节阅读 8

分节阅读 8(3/4)

目录

总的来看,老子否定现有的社会制度而想要返朴归真的大思路是正确的,符合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但他所提出的倒退回归的方法却不实际,从而不可能落实和实现。在他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是不可能认识到完全自动化的无人生产的,而这也就是他的历史局限性所在。但他能在这样的条件下于2500多年前就提出这种否定现实和回归自然原始社会的理想,这在人类世界中已经是一花独放、遥遥领先了。}

第六十六章下与上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欤?故天下莫能与争。

{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够汇集一切溪流而成为百谷之王,就是因为它们具有甘居下游的优良品德,因此它才能成为百谷之王。

所以,圣人要想管理民众,就必须说清楚自己是甘为民众服务的公仆;要想成为带领民众前进的领导者,就必须把自身利益放在民众利益之后。这样,他作为领导者才能于民无害,作为管理者才不会成为民众的负担,因此天下民众也才会乐于推举他而不是厌恶他。不就是因为他不争吗?所以天下也无人能够与他争。

-----

本章以江海为例,论述了君王所应有的品德,一是甘为人民公仆,二是人民的利益第一。这在今天仍然具有根本性的现实意义。有些人认为老子的"必以其言下之"是用语言欺骗老百姓,这显然纯属无稽之谈。通观全文,老子从来没有要依靠欺骗统治天下的思想,而且仅依靠语言欺骗而不落实,那怎么能得到"居上而民弗重"的结果和效果呢?!}

第六十七章邦与民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较小的邦域,不多的民众,使得需要十百人使用的大器具都没有用了;使得民众都爱惜生命而避免迁徙,从而即使有车船也没有人需要乘坐,有甲兵也没有地方要用;使得民众重新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满意自己的食物,欣赏自己的服装,喜欢自己的风俗,安心自己的住所,相邻之邦可以看得见,鸡犬之声可以听得到,但民众之间至死都不相互往来。

-----

老子的理想国--原始平等的公有制社会,如此当然可以消灭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了。但问题在于这不是仅靠他的设想就能实现的,而且也根本不具有现实性,从而只能是一个幻想。不过,作为老子否定现实社会制度的替代制度,作为老子的社会观、历史观,它也具有很强的积极和现实意义,就是说那种消灭了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空想社会主义制度思潮的发源地在中国,老子就是它的始作甬者,而不是两千多年之后的近代人。另外,从老子的这种理想国设想也不难看出,2500多年前的阶级和社会矛盾是多么的严重,以至老子希望:"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来解决这种阶级和人们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老子的小邦寡民思想还告诉我们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老子的人口理论。较小的邦域,其效果当然就是易于管理,而不多的民众,则告诉我们,人口一定要与邦域成比例,而不能超出邦域的承载能力。所以,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否则,超量人口的生存竞争就必然会使这种理想国重新陷入尔虞我诈之中而全面崩溃。

今天看来,在地球表面积有限而人的生殖繁衍能力无限这样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中,人类唯一能做和能做到的事情就是控制人口,计划生育。所以,计划生育,始终保持能与地球表面积(国土面积)相容和比例适当的人口数量,做好环境保护,将是人类面临着和必须解决的基本课题。否则,人类就会永无宁日,最终自己把自己推向毁灭。所以,从现在开始,计划生育,将是一种永恒的国策。}

第六十八章得与失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