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3)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修除玄蓝,能毋疵乎?
爱民治邦,能毋以为乎?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就能做到不走神吗?(需要全神贯注恰恰证明存在着神形分离)
静心敛思,聚气致柔,就能象婴儿那样天然柔软吗?(恰说明已经存在非柔,这才需要致柔)
修身除色,就能去除各种杂念和瑕疵吗?(需要修除正好证明了杂念和瑕疵确实存在)
爱民治邦,能够做到无为吗?(爱和治正是有为之举)
天门开合,万象巨变,真能做到处变不惊,静如处子吗?(求雌静恰证明雄心壮志的存在)
睿智奸诈,明白四达,真能做到纯朴无智吗?(求无智正好证明其有智)
所以,生产之,养育之,却并不占为己有,不干涉其成长,不主宰其命运,一切任其自然,这才是所谓的玄德。
-----
本章利用反问形式的反证法,举证了玄之品德或本质:一切都不是有意或刻意而为,而是弗有、弗恃、弗宰、顺其自然。刻意而为本身就已经失去了自然,因而无论做得再好,也只是量的差别,也是做作,而不是自然,从而不是玄德。
"载营魄"中的营魄只能理解为名词,即精力之意,因而"载营魄"就是指集中精力。"抱一"之"一",不是指对立统一,而是指一种信念。因而"抱一"意指抱定一种信念,全神贯注。
玄德,这是《道德经》中首次出现德字。从老子给出的玄德定义来看,老子所说的德就是指现在所理解的物体的品德、品质或本质。如玄德,就是指玄所具有的品德或品质,也就是指玄的本质。}
第十一章有无相生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燃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共同装在轮毂上,只有当轮毂中空无物时,才可能有车可用;和泥烧火制作陶器,当陶器中空无物时,才可能有器皿可用;开窗造屋,当房屋中空无物时,才可能有居室可用。所以,有之,是为了有车、室等器可供利用之利;而无之,则是为了使器中空无物从而有用。
-----
本章用几个简单的生活实例,归纳出了有与无之间的相互依存、对立统一辩证关系:无"有",也就不存在任何器,从而也就无从谈起器可供利用之益了;而无"无",则任何器也就都没有用处了。所以,正是有与无的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才既有了器的可用之利,又使器有了用处而可供利用,从而通过有与无对立统一、无处不在的事例,再次为我们论证了玄律的普遍性。}
第十二章丰衣足食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绚丽的色彩使人眼盲,纵情田猎使人杀心日盛而有如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贪得无厌而行动异常,丰盛的美食只能使人爽口,悦耳的声音则能够使人耳聋。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就是要实现民众的丰衣足食,而不是少数人的声色犬马之享乐,因而必然要去除享乐之法而选取丰衣足食之道。
-----
本章以沉溺于声色犬马的恶果为例,指出了君王的治国目标不是少数人的享乐贪婪,而是民众的丰衣足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十三章爱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汝)可以寄天下。
{宠辱若惊,患得患失,重视病患就象重视自己身体一样。什么是宠辱若惊?宠为基础,得宠亦惊,失宠亦惊,就是所谓的宠辱若惊。什么是重视病患就象重视自己的身体?我所以会有病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病患呢?
所以,把保护自己身体看得比治理天下更贵重,那就象把天下往外推一样;而能象爱惜自己身体那样爱惜和治理天下,则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你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