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老子 道德经 > 分节阅读 2

分节阅读 2(1/3)

目录

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天地没有仁爱之心,视世间万物都象祭祀用的草扎狗一样;圣人对于百姓也是如此,心无偏爱,一视同仁。

天地之间,是否和风箱差不多呢?虚怀以待,无屈无挠,有动则应,永无穷竭;多闻博学,其数有穷,不若虚怀守中,进退自如。

-----

本章老子以天地无仁爱等为例,提出了君王待人处事方法: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而守中,从而可以受动则应,进退自如。}

第六章玄之母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尽)。

{道,虚空若谷之形神,不生不死,可称为玄牝--玄的母亲。

玄牝之产门也即道之大门,可称为天地之根;绵绵不绝啊,非存若存,万物滋生,用之不尽。

注:堇,通"尽",而不是勤。通行本错抄为"勤",以致文意都无法理解了。

-----

道是玄的母亲、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这是老子世界观的基本观点。由此立即可知,道生玄--对立统一体,也即道生一。

按马克思辩证唯物论的物质观,物质是世界的本体,任何物质体都是对立统一的,从而都是玄。这显然与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体、道生玄的思想不同。所以,老子的世界观虽然也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论,但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结构不同而成为dú • lì的玄学或玄论。关于这一点的详情,在后面相关章节我们还要进一步讨论。}

第七章无私成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

{天能长,地能久,而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是由于它们不只是为自己而生存的缘故,因而能得以长生。

所以,圣人由于能够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中领先,能够置身于生死之外反而能保全身存;不就是因为他无私吗?因而就能够成就其个人私利。

-----

本章以天能长地能久的事实和原因为例,说明了无私而成私的道理:无私与有私对立统一,相互转化。}

第八章最高明者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明者就象水一样。水擅长滋润万物却又能安静无争,自甘居于众人所厌恶之地,因而几乎和道一样了。

居处如水一样善于选择地点,心胸善于象深渊那样深湛清明,予夺如水一样善于一视同仁,言谈如潮汐善于守信应时;从政治国如水中洗涤,去污秽,还清白,善于治理;待人处事如细水长流,善于方圆依物,达权尽变,曲直随形;行动则如水一样冬凝夏融,善于待机而动。正是由于凡事如水一样,一切顺其自然而与世无争,因而也就可以避免造成过失。

-----

用水的品质和长处作比喻而给出为人处事和避免造成过失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就是本章的重点。可以说,想法、办法都不错,但关键还在于落实。}

第九章量质互化,物极必反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持有而追求其满盈,不若适可而止;器锤炼至极其锋锐,则必易锈折而无法长期保持;满堂金玉,无人能够永远占有;自恃富贵而自大狂妄,则只能是自取其咎;所以,功成名遂必须身退,这乃是客观规律。

-----

对立面之间,达到一定的量或度就必然相互转化--量质互化、物极必反,这是玄的根本性质之一。所以,准确把握量质互化的关节点,避免变化过度而走向反面,这是应用量质互化、物极必反规律处世处事的基本原则。本章老子用简单的实例:"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等举证了这个"天之道"--量质互化、物极必反之客观规律,并由此得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最终结论,确实是言简意赅,意义深远。

"天之道"或"天道",这是老子用于表示自然或客观规律的词语,而不是指天神上帝之道等唯心主义的东西;而"人之道"则是指社会规律。以下皆同。}

第十章反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