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2)
因此,圣人以一切顺从自然规律的方式处事,用以身作则的方式教化众人,筹措万物而不自居创始人,不标榜自己的辛劳贡献,大功告成也并不以功臣自居。然而正是由于圣人的无争和不居恰好符合了永恒的玄律,反而使得他们的功名万世流传,永不磨灭。
-----
老子在本章中列举一系列实例而归纳论述了玄的永恒性、普遍性规律--玄律,并由此而给出了圣人的行为依据,解论了圣人的高尚品德及其功名万世流传的缘由。
由本章开始提出的"无为",是老子倍受责难的原因之一。其实,老子的"无为"并非象有些人所指责的那样是要大家无所事事、庸碌无为或不胡作妄为,而是告诫大家要"为无为":一切都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而不能自以为是、主观武断、自行其是。这在经历了"大跃进、三面红旗、文革"等历史事件的今天看了,是多么深刻隽永的哲理啊!要是早能照办,那里还会有什么"三年灾害"等人为灾难可言哪?!所以,把自己的错误理解和无知强加于人,然后再加以驳斥、批判,这大概在2500多年前老子在世时就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通病了,以至于老子本人也不能不感叹:"言有君,事有宗,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也令人不能不感慨要落实"理解"二字谈何容易啊!
善,这是文中老子使用较多的字之一。但与我们通常用善与恶相对来区分善恶不同,老子基本不用善来表示善恶之分,而是多用其表示擅长、善于、有才能之意。如本章和20章就是用美而不是用善与恶相对,而用善与不善--能与不能相对。所以,老子所说的善人,一般是指那些有才能的能者,而不是指什么善良者。许多译文都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
圣人,这是老子所使用的又一个重要名词,是老子理想中的可以理解道并能按道的要求处事处世的能者,是老子树立起来用于教育君王人等的典型范例,而不是指什么天仙神圣。而玄律,或用现代语言来讲,对立统一规律,则从此成为老子解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以及相应的应对方法的基本依据。这是必须重点关注的老子思想的核心。
通过例举一系列实例和比喻而归纳出最终的结论,这是老子所使用的通贯《道德经》的基本论证方法。其例证大多用物或事,而结论大多用于教人。所以,老子本文的重点是教育人,尤其是君王,从而其讨论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是处事处世的方fǎ • lùn,其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等哲学观点则只是作为论述背景而存在的,因而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会讨论从而散布于全文之中。}
第三章治世大纲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不崇尚贤能、不分高低贵贱,使得民众没有攀比争夺的目标和基础;没有价值昂贵的难得货物,使得民众没有盗窃对象而永不为盗;见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使得民众安于现状而不会产生dòng • luàn。
所以,圣人治世的方法,也就是去贪妄之心,有足够的衣食,使民众不萌异志,身强体健,永无奸诈巧伪之智欲,从而使得少数有妄为智欲的人也不敢不如此照办,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当然也就清静自化而无不治了。
-----
本章的要旨是要说明如何治世才能实现天下大治,因而是老子提出的治世基本方略或大纲。老子提出的治世基本原则和方法就是釜底抽薪,在需求对象或客体上面做文章--使欲求没有对象或者说消灭对象之间的等级差别,并由此而抑制人的欲求以及实现这些欲求的智巧和手段,从而达到清静自化而无不治的目的。这种方法有点类似于计划经济下的措施和结果:大锅饭,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大家都差不多,没有非分之想存身的余地,也没有多少可争的东西,社会也确实因此而比较安定和容易治理。不过,实践已证明,这绝不是个好办法,实际效果无异于因噎废食。
需要特别指出地是,老子这里强调的"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以及65章的"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等语言,被许多人理解为愚民政策,指责老子反知识反智慧,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老子想要消除的只是那些能够产生社会dòng • luàn的尔虞我诈、争名夺利之奸诈巧伪之智技,而不是所有的知识。因此,他的这种要求其实是希望社会风气能够朴实无华,君王宅心仁厚,民众挚哲相处,而不是要让大家真的都变成没有一点知识的傻瓜。所以,只有他指出的争抢贤能之誉、难得之货、可欲之物等所需要的奸诈巧伪之智欲,这些才都属于要被清除之列,而关于他的道等正面知识和智慧则恰好相反,不但不能清除,而且还再三强调需要普及落实,并为此而慨叹自己"被褐怀玉","知者希,则我者贵矣"。
所以,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或者愚蠢并非是指那种真正的愚昧,而是指一种返朴归真的理想思想境界--大智若愚。如他在20章中说:"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自比愚人之心,其实是以愚人之心来称赞圣人的大智若愚心态。由此也可知老子所说的"愚"和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愚蠢之含义大多是两码事。在老子那里,"愚人"乃是君王自我修养的理想境界,是一种由愚到智、再由智到愚这样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而绝不是要做什么真正的傻瓜。由于老子痛感奸诈巧伪、尔虞我诈等行为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因而必须大力推行"愚之"--返朴归真等措施以根绝奸诈巧伪之智技,如此整个社会才可能清静自化而无不治,所以他才会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如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等来落实"愚之",并以愚--醇厚朴实、而不是智--奸诈巧伪作为个人人格和品德修养的最高目标。
从本章还可看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老子承认客观对象的第一性和人的认识的第二性。在老子看来,贤能之人、难得之货、可欲之物等客观存在物,乃是决定人的认识和智力的因素,是奸诈巧伪之智欲产生的根源,因此,他才会提出了这样一个解决奸诈巧伪之智欲或"恒使民无知无欲"的对应方案:"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由此可知,老子的认识论是典型的唯物主义观点。}
第四章始祖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道,空虚无形,但用起来却没有完。如深渊啊,乃万物之宗始;不露锋芒,没有纷乱,神光内敛,纯朴如尘,精湛啊,却似存而非存。我不知如此之道是谁的后代,但它必是世间万象和帝王的祖先。-----
本章指出了道的基本特点:空虚无形,用之不尽,万物始祖,世界本体。
另外,通观"道德经"全文可知,老子并不相信也不需要上帝,所以有人把"象帝"解释成"好象上帝",这是不正确的。象,指的是现象或表象,如后面的"中有象呵"、"无物之象"等,帝则应是指帝王。现代意义上的好象中的象,老子都是用"似、若"等字,如"似或存"、"若存"等,而从不用"象"字。}
第五章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