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文集(合集txt下载) 分节阅读 14(1/2)
所指的深度是什么?
记者:您认为恰恰是这种和谐中的不和谐、不和谐再回到和谐,构成了柴科夫
斯基音乐中的深刻性?
余华:柴科夫斯基的深刻在于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个人真实地了解了自己,
也就会真实地了解世界,又因为真实地了解了世界,也就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就
是这种分裂式的不和谐,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才那样感人。要是没有这种不和谐,他
很可能成为莫扎特的翻版。
记者:您认为柴科夫斯基的莫扎特之间,有什么联系?
余华:莫扎特是天使,而柴科夫斯基是下地狱的罪人。我的意思是说,莫扎特
的音乐是充分建立在和谐的基础上的音乐,他的旋律优美感人,而柴科夫斯基的音
乐在旋律上来说,也同样是优美感人的。因为柴科夫斯基有罪,所以他的音乐常常
是建立在不和谐的基础上。有人说莫扎特是超越人世,其实他是不懂人世,天使会
懂人世吗?而柴科夫斯基是因为对人世知道的太多了,所以他必须下地狱。
记者:您认为柴科夫斯基是马勒的前辈,指的是他的情感状态吗?
余华:我觉得柴科夫斯基比马勒更像自己,或者说对自己的了解更彻底。柴科
夫斯基是从他自身出发,也就是从人的角度进入社会,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来进入人。
有人认为柴科夫斯基浅薄,是不是因为他的痛苦太多了?其实马勒音乐中痛苦的呻
呤不比柴科夫斯基少,奇怪的是没有人说马勒浅薄,是不是因为马勒在音乐中思考
了?是不是还有他向着宗教的超越?马勒音乐中的宗教显然又和布鲁克纳音乐中的
宗教不一样。马勒的音乐其实有着世俗的力量,宗教似乎是他的世俗中的一把梯子,
可以上天的梯子。所以马勒音乐中的宗教很像是思考中的或者说是精神上的宗教,
我觉得布鲁克纳音乐中的宗教是血液中的宗教。
记者:要是柴科夫斯基与勃拉姆斯相比呢?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公认为是充满
了理性思考深度的,你怎么认为?
余华:勃拉姆斯让我想起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罗布-格里耶,这样的比较
可能贬低了勃拉姆斯。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给我的感觉是结构非常严谨,技巧的组合
非常非常高超,他差不多将海顿以来的交响曲形式推向了无与伦比的完美,虽然伟
大的作曲家和伟大的作家一样,对结构的把握体现了对情感和思想的把握,可是勃
拉姆斯高高在上,和我们的距离不像柴科夫斯基那样近。
记者:勃拉姆斯相比之下,是不是比较掩饰或者压抑自己的情感,去追求结构
和德国式的理性思考?
余华: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总要使我很费劲地去捕捉他生命本身的激情,他的
叙述像是文学中的但丁,而不是荷马,其实他的音乐天性里是充满激情的,但他克
制着。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我觉得在所有的小提琴协奏曲中,
勃拉姆斯的是最好的。与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相比,我更喜欢感性。勃拉姆的情感倾
注在小提琴上时,就有一种情感的自由流淌,非常辉煌,让我们听到了勃拉姆斯的
生命在血管里里很响亮地哗哗流淌。我喜欢他的所有室内乐作品,那都是登峰造极
的作品,比如那两首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在那里我可以认识真正的勃拉姆斯,激
情在温柔里,痛苦在宁静中。
记者:请问您买的第一张CD,是不是柴科夫斯基的作品?
余华:不是。
记者:那么,您是不是因为比较早地听过柴科夫斯基的作品,而至今对他保持
着一种偏爱呢?
余华:恰恰相反。正因为我听古典音乐的时间比较晚,所以我是在接受了柴科
夫斯基是浅薄的观点之后,在先听了作为深刻的马勒、肖斯塔科维奇、贝多芬、布
鲁克纳,甚至巴赫以后,再回头来听柴科夫斯基的。正是因为先听了马勒,才使我
回过头来体会到了柴科夫斯基的彻底。有些人批评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是非民族性的,
但他的音乐中,恰恰比“五人团”成员更体现出俄罗斯的性格。一个完整的人才是
一个民族的最好缩影,也只有通过这样完整的个人,民族性才能得以健全。在柴科
夫斯基的《悲怆》中,既是个人的绝望,也是对整个世界人类的的绝望。在艺术里
面,情感的力量是最重要的,它就像是海底的暗流一样,而技巧、思想和信仰等等,
都是海面的波涛,波涛汹涌的程度是由暗流来决定的。柴科夫斯基在作曲家中,从
一个人的角度看,我的意思是对自我的深入方面,也许是最完善的。他既有非常丰
富的交响曲,也有《洛可可主题变奏曲》这样写得很漂亮的变奏曲,他的四重奏充
满了俄罗斯土地的气息,和巴尔托克的四重奏有很相近之处。
记者:柴科夫斯基与巴尔托克,你认为形态上很接近吗?
余华:我所指的是,他们都很好地从个人的角度表达了一个民族的情感,在柴
科夫斯基和巴尔托克的四重奏里,你都能找到一种旷野的感觉。当然就四重奏来说,
我更喜欢巴尔托克的。柴科夫斯基最为感人的是《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是
从一个人出发来悼念另一个人,而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虽然是给瓦格纳的,但他
不是为了悼念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他是从自己的时代出发,去悼念那个刚刚倒
下去的瓦格纳时代。柴科夫斯基在失去了尼古拉?鲁宾斯坦时的情感,让我想起
罗兰?巴特在母亲去世后写道:我失去的不是一个形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柴科夫斯基将内心的痛苦转换成了伟大的忧伤。就是他那些很精细、动听的钢琴小
品,内心的声音也极其清晰。
记者:有人认为,他的小品就好比甜点、薄饼,您怎么认为?
余华:这里有一个如何理解一位艺术家在面对不同作品时,他怎么处理的问题。
柴科夫斯基的小品,比如说《四季》,表现的是他对童年岁月的回忆。因为岁月的
流逝,这种童年回忆像是蒙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其实,柴科夫斯基展示的不是很
多人自以为感受到的感伤,他展示的是一段回忆中的现实,或者说是隐私。我听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