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艰难的起步(3/4)
当然,日本人可没承诺按照他的节奏来走。
史迪威在重庆等了10几天,然而蒋介石依然没有任何动静,他不得不再次去见蒋介石。这一次,他不敢再提什么全军整顿的计划,而是提出了一个比较小,比较具体的方案——这是早在两个月前他就提出的一份在印度武装和训练2个军,10万人用以反攻滇缅公路,打开对华援助交通线的计划。
此刻,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对于所有参战国的援助与日俱增。然而,滇缅公路失守后,美国的援华物资输送却遇到了麻烦。
首先,援华的物资需要在美国东海岸装船,穿越大西洋和印度洋,经过2万海里的海运,在卡拉奇(今巴基斯坦港口)上岸,再经过2500公里的铁路运输抵达加尔各答,然后经孟加拉抵达阿萨姆,再有阿萨姆运到各空军机场,然后飞越驼峰航线,运抵中国。
空运不但效率低,而且驼峰航线的安全指数也很低,5月开始的运输在一个月时间内只运送了80吨物资,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物资积压,就在此刻,仅仅印度阿萨姆邦就堆积了万吨物资无法运输。
更为糟糕的是,此时运输机的能力,飞行高度过低,且保温性较差。在飞跃喜马拉雅山的时候事故率极高。在驼峰航线启用的1942-1945年大约3年的时间,总共有468架运输机坠毁,损失美国飞行员和机务人员1579人(今天当中国纪念飞虎队那些战斗机飞行员的赫赫战功时,却很少有人知道第十航空队这些为了将援华物资送到中国,默默执行任务,而连尸体都无法找回的美国飞行员,他们大部分至今仍然被喜马拉雅山皑皑的白雪覆盖,永远留在了中国和印度)
因此,想要大量运输物资,就必须打通地面交通的中印公路。而撤到印度的两个师就近使用这些物资的话,显然比千辛万苦运到中国方便的多。
史迪威建议,利用撤退到印度的新38师和新22师残部组建驻印军,在当地就近接受这些物资的武装和训练,再空运中国军队在印度集结,最后达到两个军,10万人左右的部队,以此作为将来反击的X部队,从利多出发,穿越胡康河谷,进攻缅北的密支那。
同时于滇西地区依靠空运美式装备,武装30个左右的中国师作为Y部队,到时候以Y部队10个师左右进攻腾冲。两路大军在1943年初以铲钳攻势两路夹攻缅北地区,只要打通密支那和腾冲,就可以通过缅北地区重新建立一条连接中印的公路,最起码空运也可以走比较安全的区域,以确保对华物资的输送畅通。
对于这一提案,蒋介石内心十分抵触。他并不想“自己的军队”在自己的控制区之外,生怕将领生变。所以一开始就命令这只部队在印度利多集结,然后通过xī • zàng回国。
不过从xī • zàng回国这条路,实际上不比野人山安全多少。毕竟民国政府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对xī • zàng控制过,只是拥有名义上的主权。在那里既没有驻军,也没有任何实际控制力。xī • zàng的基础设施又十分糟糕,大部分地区没有路。等第五军和新38师那些残兵败将走在xī • zàng荒原上的时候,既没有任何支援补给,也无法得到接应。甚至那些拥兵自重的xī • zàng喇嘛和藏军也会有一些有敌意的举动。
如果走这条路,那些没有死在野人山上的官兵有可能最终死在xī • zàng的荒原上。
而如果使用空运,又会浪费宝贵的的美军运输机,影响本来就不多的对华空运。再考虑到印度大量堆积的物资。蒋介石又经过了十几天的反复权衡,还是最终同意了史迪威的计划——反正那边只剩下两个师,到时候配上美械装备后给他们下命令,身为中国将领,他们理论上也不敢不听。
不过他要求美国政府必须提供500架战斗机给中国,并且保证通过驼峰航线每月运抵中国的物资不能少于5000吨。
对此,史迪威只能表示尽量争取——毕竟作为一个将领,他没有办法干涉总统的物资分配和战略调配。
同时,蒋介石还要求将杜聿明等心腹爱将以及第五军军部空运回国,将新22师划出第五军的战斗序列。
对此,史迪威自然是求之不得——驻印军的高级将领只剩下罗卓英,孙立人和廖耀湘三人。撇开罗卓英不谈,孙立人是史迪威最为看好的西点军校后辈。廖耀湘此人虽然史迪威由于其偏向杜聿明而有些不满,但是这位法国圣西尔军校毕业的高材生不仅视野比较开阔,了解西方的军事思想,而且战绩不俗,也不是无能之辈。
不过史迪威还没高兴几天,意外又发生了,差点导致驻印军训练计划的夭折。
随着英军在北非战场的连续失利,沙漠之狐隆美尔兵临埃及城下,美军将在印度的第十航空队的主要飞机都调走到北非参战,导致驼峰航线的输送量进一步下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