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每月只能造一铳(3/4)
这一年,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从缴获的2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了葡萄牙制造西洋火绳枪,从而开始加以仿造。
明朝仿制的火绳枪,皆称鸟铳,这种说法,是因为这类火枪,可以轻易射落飞鸟而得名。
明人范景文撰写的师律之中,就曾提到:“后手不用弃把点火,则不摇动,故十发有bā • jiǔ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
这样的鸟铳,又称为鸟嘴铳,因其点火结构,在点火时如鸟嘴啄水,故有此名。
据大明会典火器记载,兵仗局在嘉靖三十七年,即公元1558年,仿制了第一批鸟铳,整整1万支,装备明军使用。
这种鸟铳,从嘉靖年间,一直打造并使用到现在。
王明看到,戴升现在献来之物,倒可算是这个时代中,鸟铳的典型模样。
这种官方所制的鸟铳,其主要特点,便是以下几点:
首先,是鸟铳铳管前端,安有准心,后部装有照门,从而一齐构成了瞄准装置。
其次,是鸟铳设计了弯形铳托,发射者可将脸部一侧,贴近铳托瞄准射击。
再次,是这种鸟铳,铳管比较长,其长度和口径的比值约为50:170:1之间。之设计设计成这样细长的铳管,是为了让火药在膛内得以燃烧充分,产生较大推力,让弹丸出膛之后,获得较大的初速,以至形成低伸弹道和较远射程。
最后,则是鸟铳是用火绳作为火源,扣动扳机点火,不但火源不易熄灭,而且提高了发射速度,增强了杀伤威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