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每月只能造一铳(2/4)
“殿下,此物为最新打制的鸟铳。南京城破之时,被老朽携出带走,现献于殿下,以为观瞻……”
听着戴升的叙述,看着面前这支崭新的qiāng • zhī,王明一时间,竟不觉陷入沉思。
王明前世之时,对这所谓的鸟铳,还是有所了解的。
14世纪60年代,在纷战不休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管形金属制火器,当时称之为火门枪。
但这种简单的手持火枪,既没有照门也没有准星,更没有可以抵肩的枪托,仅仅能进行概略射击,它在战争中的唯一作用,恐怕仅是通过大声打放的噪声与漫天而起的呛人烟雾,造成敌军心理动摇,阵型混乱,从而让己方的步兵和骑兵,有机可乘。
而大约在1450年左右,欧洲火器研究者开始对这种原始简陋的火枪,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具体的改进措施为:在枪托的外侧或上部开一个凹槽,槽内装一根蛇形杆,杆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构成扳机,可以旋转,并有一个夹子夹住用硝酸钾浸泡过的能缓慢燃烧的火绳。枪管的后端装有一个火药盘,发射时,扣动扳机,机头下压,燃着的火绳进入火药盘点燃火药,将弹丸或箭镞射出。而且还改进了枪托并加装了护木,使火枪可以抵肩射击。
自此之后,火门枪改进为火绳枪,才真正有了dú • lì使用的资格,同时也更具有杀伤力。
到了16世纪时,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绳枪,则是代表了当时欧洲火绳枪的最先进水平。
这穆什克特火绳枪,枪口径23mm、质量1011kg,全弹质量50g,最大射程250m,有效射程100m,采用机械式瞄准具,每分钟可发射2发。虽然枪很笨重,大多时候只能用叉形座来支撑发射,但射出的铅制弹丸威力极大,能在100m内击穿骑士所穿的重型胸甲,威力相当可观。
而当时的西班牙人,就是用这种武器,征服了庞大而落后的印加帝国。
而这样的火枪,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是在在明朝嘉靖元年,也就是公元1521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