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23(3/3)
她的孩子和别人不同,这是个注定苦命的孩子。他是个遗腹子,他是她用尽了所有甚至她的一生为代价换来的。
所幸,这代价还不是太残酷。凌云是个好人,她相信他会是个对孩子很好的好丈夫。她没有看错人。
在看到方才他手舞足蹈兴奋异常的贴在她的肚皮上和孩子讲话的一刻,她的泪便再也忍不住,合着所有的酸甜苦辣,一并冲了出来。
她为自己的冒险感到庆幸。她为腹中这可怜的孩子感到庆幸。
这是她的家。她的丈夫,和她的孩子。如果不去想其他的一切,在夏日宁静的午后,一家三口如此笑闹,怕是用整个天下都换不来的幸福。身为一个女人最单纯的幸福。
她得到过太多,也失去过太多。在这一得一失之间,很多的东西她早已看淡,虽然她的身份要求着她现在必须去为她的家族做些什么,但得失之间,她的态度早已不同。
身外之物太多,便是沉重的枷锁,有些平常人家极为寻常的东西,对自己而言便也变得那么不可求,那是再多的金钱和权势也换不到的。
比如这幸福,这弥足珍贵的温暖和欢笑,便是她现在倾尽所有也要守住的,而绝不容许任何人来夺走。
别说苏昭,就算是父皇,不管任何人,以任何借口来夺走她现在想要守住的一切,她都绝不容许。
第二十六章
一个刚搬来的人家自然会引起邻里四舍的关注,而被关注,显然不是这个深巷中刚搬进来的这家人想要的,所以这戏,总是要提前做足的。
韦典不是扬州人,可他对扬州极为熟悉,因为他有个扬州的妻子。
二十多年前,一个一文不名的年轻文人落魄之下随友失意游江南,却在扬州一病不起。友人虽忧心如焚,却只能因缺少诊金而一筹莫展,偏巧就听那掌船的艄公说有个渔家翁虽不是大夫,却也能妙手回春。众人欣喜之下便把韦典送到那渔家翁的家中。渔家翁果然不要诊费,可他要的是好词好赋。这当然难不倒这些书生,所以韦典也就极为幸运的被渔家翁给收留,并悉心照顾。
时正春寒料峭,重风寒染身本就不好痊愈。友人们交托了一番之后,便各自踏上自己的归途,只留下韦典一人在这扬州。
渔家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老渔翁,头发胡须虽都已花白,却还是每日每日的撑着船,忙活着生计。另一个,是老渔翁的孙女,年方十六,相貌周正,含羞带怯,典型的江南小家碧玉。
韦典在这个家里养了半年多。前三个月是他重病缠身,后三个月,则是他在照顾起了老渔翁。夏天过去的时候,老渔翁最终还是撒手人寰,只留下他的孙女。这当然是令他十分的放心不下的,因此在身感不妙之初,老渔翁便开□代给了韦典三件事。
这第一件事,便是这老渔翁对韦典言说,比起苦读经典费心于科考,他认为韦典这个一无家世二无天赋的落魄书生,与其一路潦倒,不如学医救人。这几个月来,他能对药草做到过目不忘,已经是颇有悟性了。所以,他建议韦典干脆放弃读书做官之途,选择钻研岐黄之术,谋得一门谋生的手段更为实用。韦典刚开始的时候颇受打击。任何一个读书人听到这样一个论断当然都会万念俱灰。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医问药,毕竟不是被人瞧得起的营生,他日若医术达不到精湛,那也只能可怜巴巴的为了点穷人那可怜巴巴的诊费而奔波。能开得起医馆撑的起药铺的大夫,毕竟还是少数。但回头再一思量,他也觉得这未必不是一条出路。别说这老渔翁愿意倾囊相授,但就他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说的话也总不会害了自己。如若科举一生不中再图他途,怕是做什么都已晚矣。反复思量之后,韦典终究点头答应。韦典一点头,老渔翁他便爽快的把自己毕生心得连着保存的医书统统交给了他,让他成为了自己的传人。
至于这第二件,自然是在他答应了第一件的基础之上。老渔翁自然看得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