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139(1/2)
,表情沉默,似极了我初见他时那憨憨傻傻的模样。我心头一酸,轻声道:“你究竟有没有做过对王爷不利的事?”我问的隐晦,然而听者心中也是明白。不管是他将我骗出王府还是此刻这桩闹剧,如若坐实,都是对拓跋朔相当不利的。
漠歌沉默了,低下脸去没有应声,我摇头叹道:“你两次救我于危难,所以我给你两次机会。”
我话中的意思再清楚不过,端看他是否肯对我说出实情,静竹曾说见到他从王府中出来,似与拓跋安有所牵连,我却怎样也不愿相信我这样相信着的漠歌会作出这样的事,背叛拓跋朔,背叛我。我要他亲口回答。
他迟疑了片刻,终于抬头望我,又望了望允祯,摇头道:“我没有想要行刺皇上,不是我做的。”说罢便扭头自行向殿外走去,再不回头。
我怔怔立在当下,耳边只回想着漠歌最后那句话,连允祯何时走到我身后都不知道。允祯低声唤道:“宓儿。”
我扭头望他,他眸中的情绪太过分明,我几乎立刻便坐实了自己的判断。扭头望着大殿已极快恢复了原状,众侍卫按刀而立,歌姬舞伶再次按部就班,我淡淡一笑。
好一招请君入瓮,还是借着我的名头。虽然这与我的计划殊途同归,然而我深心里却仍有一股不甚妥贴的感觉,仿佛是为了被人算计,自然很是不快。
允祯低声道:“未曾与你商量便擅自行事,宓儿莫要怪罪才是。”
我缓缓摇头,眼中只是静静望着大殿中央彩袖飞舞,歌舞升平。“闻弦歌而知雅意,皇上一番好意,宓儿岂敢辜负。”我口中说着话,微微屈了膝头向允祯一福,不待他开口便自行起身向座位走去,拍了拍惇儿茫然惊诧的小脸,顺势在他身侧坐了下来。
允祯微微苦笑了笑,没再说什么,转身向玉阶走去。我静静握着手中的酒盏,脑中却是片刻也静不下来,面前的一切的歌声舞步都成了虚无,心中只是怔怔想着,允祯变了,当真是变了!如今的他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温润静和的少年,他会让对月不择手段将我带了回来,尽管初衷是为了我好!他会察言观色,斟酌推敲,我并未对他说过漠歌的问题,他却从我推脱的态度中自行琢磨出来,不与我商议便布下了这个局将漠歌引入牢狱!我什么都没有对他说过,这一切的一切在我自己都还在猜疑之中,我只是怀疑漠歌此来并不单纯,或许,甚至并非果真是受命于拓跋朔,而他,却又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允祯,允祯,他当真变了!可是,我抬手揉了揉额角,不由也泛起一丝苦涩的笑意。我认下了公主的身份,断了允祺的后路,这才有了允祯的高处不胜寒!是我默许并鼓励了他被推上这个位置,事到如今我又有何资格怪责他变得不再纯白如故?那纯金的皇帝座椅便如置在炭火之上,允祯居其位,或幸,或悲,若不时时自省,时时算计,只怕也是要寝食难安的罢?我有何资格怪责于他?
物是人非,当真是我所能感受到的这世上最狠毒的词语。忍不住怔怔想起从前那些被我刻意封存在记忆中的美好韶光,相爱的人只会懵懂而真诚地向对方靠近,没有试探,也没有心机。可是当感情被作为某种利益的牺牲品在天平某端高高翘起,我仍是心痛,忍不住又会想起遥远的某天,有个人曾对我倾心一语: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眼前隐隐蒙上了一丝儿雾气,却很快眨了眨眼将它驱散。拓跋朔,允祯,允祺,还有漠歌,走马灯一般在我脑中兜兜转转。额头隐隐地又疼了起来,却不知如何才能排解,只是断续想着,这世上一切东西都可以算计,唯独感情不能。爱情,亲情,抑或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暧昧,它们都同样需要一颗真心来维系,禁不起半点算计。一旦算计,便永远无法回到它最初的清澈与温暖,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隐瞒与扭曲下,一步步走向毁灭。
人生若只如初见……
摇摇头,只是深心里却终究是有些说不出的疼,许是当真无法接受他竟然对我也能如此精心算计,冷静自持罢?并非没有察觉的,并非没有怀疑的,只是深心里却总是自我告慰着,纵然天变地变,他对我的真心总不会变。可是,我错了,事到如今真心许是还在,然而却也无法纯粹了,今夜这场闹剧,他唯一算计了的便是我,尽管初衷也是为我。
漠歌被刑囚,接下来又该如何呢?不必任何人告诉我,我清楚的很,我要知道拓跋朔的消息,立刻,马上,不能再容忍这冗长的分离,借着别人的嘴别人的腿来奔波传送,我要见到他,立刻,马上,不能再容忍。
拓跋朔,拓跋朔,我没有辜负你的信任,我将惇儿照顾得很好,我生下了我们的恪儿,可是你,可是你呢?你会不会辜负我对你的信任?
会不会?
作者有话要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第七十章犹解嫁东风(上)
刑囚漠歌后不过十日,允祯便为我打探到了拓跋朔的消息,拓跋朔此时根本不在天水,而是在高句丽都城丸都城。
“宓儿预备如何行止?”允祯轻声相询。指尖拈着那薄薄的一封信笺,“如若我的判断没有错,思贤王目下只怕根本还不知道你的下落,倘若被有心人从中挑拨,关心则乱……”
我自然明白他的意思。初时只以为拓跋朔不能亲来接我,情有可原,我并不相信也完全不认为他会为了熙华将我母子置之不顾,即便他果真对高句丽施以援手,也必然是如漠歌所说,担忧新罗国坐大,吞并高句丽,漠国唇亡齿寒。而且新罗……我脑中一震,蓦地想起那余容郎君给我的那把妆刀。昔真静,昔真静……昔乃是新罗国的国姓,那余容郎君岂非便是新罗国人?他与皇后多有私相授受,那么新罗国与拓跋安必然是一丘之貉,如若果真如此,拓跋朔出兵助高句丽御敌倒确是在情在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