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畅所欲言(2/4)
说完,朱厚照不再说话,这话模棱两可,没说清楚海禁好还是开海好。但弘治帝一眼就看穿了朱厚照的心思,低声说:“成祖派三宝太监七下西洋,拢共耗费三千多万两,但...有数倍利润”。
朱厚照张大了嘴,历史上对于三宝太监七下西洋的事争论不休,很多人认为明成祖耗费无数金钱只为寻找建文帝,没想到竟然有此密辛。弘治帝继续说:“仁宗记载,洪熙年间海禁是因为大臣阻挠,主要原因是三宝太监下西洋耗费由国库出资,但收益进了宫中”。
朱厚照点点头,“大臣阻挠恐怕还有个原因”。弘治帝点点头,“与民争利”!
大臣为何阻挠,是因为朝中大臣与地方上的士绅息息相关,很多朝中大臣的家族都从事海上经商的活动,他们深知如果朝廷开海,他们肯定无法与朝廷抗衡,因此千方百计的阻挠。
原来父皇是想开海增加国库收啊,本来开海的事情朱厚照是想过两年再和弘治帝提的,现在既然弘治帝开口询问,朱厚照也不藏着掖着了,“父皇,儿臣其实也有翻阅前朝书籍,有心了解前朝商业的发展”,弘治帝点点头,从朱厚照卖玻璃和香水,弘治帝就明白朱厚照是看了相关书籍才会有这种手段的。
“父皇,儿臣前面说了,太祖海禁仅仅是为了抵御倭寇,这是因为太祖大明刚立国,千头万绪,正是恢复元气的时候,同时国库紧张,无法再调兵去剿灭倭寇,因此太祖只好下令海禁。但今时不同往日,父皇执政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正是开海扩张的时候,而且开海有三大好处”。
“一、扩充税源,通过出海经商,抽取税费,此为开源;二、增加百姓收入,出海可以为百姓增加收入,在现今大明,地少人多,可以让无地可种的人们有新的选择,不必耗死在土地上;三、海外有很多资源,包括热带作物,可以弥补大明粮食的不足,另外海外还有很多土地,现在大明人口越来越多,地越来越少,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进行人员迁徙。”。
“当然开海也要准备周全,开海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两个,一、开海后如何管理海商;二、开海后如何保护海上经商活动的安全;如果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余的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那依照儿看,这两个问题怎么解决为好”?弘治帝似乎有心考校朱厚照。
“一、效仿前朝,成立类似市舶司的机构,管理海上经商活动,我谓之为海关;二、水师,现在大明的水师规模太小,不足以应付未来开海后的各种问题,比如倭寇,不法商人走私逃税等,儿臣认为水师是重中之重,先扩充和训练水师,打造水师战船,时机成熟后再论开海”。
弘治帝点点头,心中已有计较,“照儿,开海的事先放一放,先行解决税制,这几天你拟个章程,元宵节过后,朕找三位阁老商议一番”,两人再闲聊了一番,便起身回宫。见识过明朝的春节活动后,朱厚照进一步认识了大明,通过和弘治帝的谈话,加深了对弘治帝的了解,对大明的改革更是充满信心。
拟制章程时,朱厚照一直在思考大明改革的事,究竟从哪一点开始改革造成的动荡最少呢?朱厚照思考很久一个是户制,一个是税制。户制是因为太祖时期方便人员管理而制定的,到了弘治十一年已经不太适用,主要是因为大量土地被兼并,而商品经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使得朝廷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力被削弱。不少农户弃农从商。但如若贸然放开户籍,大明又无法提供足够的差事,必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人员失去管理,容易造成大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