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倭寇之患的由来(2/3)
日本有海船,但问题是这些船只能在日本沿海以及濑户内海使用,不要说直行东海,就连过对马海峡都是一个问题。
而大明,尽管在海禁的冲击下,嘉靖时期的造船技术已经受到巨大破坏,可是,在宋元两朝的积累下,还是比日本有着不少的优势。
例如在嘉靖朝的时候,大明还能够建造四百料以上的“大船”。
正是因为经济这个先决条件,再加上地理原因、技术因素,控制这条价值亿万两白银贸易航线的,基本为浙商和闽商。
浙商好理解,因为大部分输日商品产自江南地区,而中国到日本的最近、最有价值的航线,就是从宋代开始,从浙江宁波,到九州博多的直行航线。
而福建,则是因为硝石等东南亚商品(暹罗)输日,必须经过福建,并且铁、铅、茶、糖等,闽商是既浙商后,第二个强而有力的控制者。
同时,因为商人的自身原因,所需商品,必须从本地购买。
还有就是浙江和福建的外海有更适合倭寇和海盗生存的空间。
浙江和福建外海有大量的岛屿可以作为依托,当时浙江的舟山群岛就是倭寇的大本营,这些不可计数的外海岛屿进可洗劫内地,退可凭借这些错杂的岛屿和明朝官军周旋。
河北山东并没有这样有利条件,这些沿海省份的外海岛屿较少,很容易被针对。
而福建为什么会遭到“倭寇”的关照呢?这和当地的的特殊问题脱不了关系。
第一是不在同一纬度,商品贸易不需要同一纬度,事实上,越是人无我有,越是有利可图,便越有人进行贩卖。
第二是没有东北风,中国帆船是硬帆纵帆船,不需要顺风,只要有风,胆子够大,就能到处航行,并且黑潮是从福建流向日本的。
第三是福建地狭人稠,土地贫瘠。
正是因为地狭人稠,土地贫瘠,才需要通过海上贸易获得资源。
中国人,尤其是汉人,是一群极其忍耐,安土重迁的民族,不到非不得已,是绝对不会想到外出谋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