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篇(22)(1/2)
昌平君叛秦
秦国吞并了三晋,打残燕国。接下来,秦始皇将亡诸侯之剑,指向了楚国。尤其是楚王负刍,面对秦国的进攻,不用武力还击,却割地求和,更让秦始皇轻蔑。
但,楚国疆域辽阔,战甲多,秦始皇还是不敢大意。秦国自从破郢都之后,与楚国没有大规模的军事交锋。
楚国在楚顷襄王最后十五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楚幽王十年,三代君主,近五十年的积累,且无大的战祸,还有伐秦灭鲁之功。因此,楚国很强,疆域还很辽阔。
但,秦始皇只要打败楚国,才能兼并天下。
为了灭楚,秦始皇不敢大意,召回能打的将领,并询问他们伐楚的意见。所以,秦始皇问了破邯郸,再破燕都蓟城攻,战法稳妥,且最为倚重的将领:王翦。
秦始皇问了王翦一个问题:能否伐楚。
王剪回答,可以伐楚。但,他提了一个条件:非六十万,楚可灭。
六十万?秦始皇听到这个数字明显不高兴。无论是长平之战,还是邯郸之战,甚至亡三晋,北伐燕国,出动的军力都没有达到这个数字。
王翦要六十万平定楚地,显然是委婉地拒绝他征伐楚国的建议。秦始皇不高兴,也没问王剪为什么要六十万,遣退了他。
王翦预感到不妙,以身体不好为由,回老家休养。秦始皇没有挽留,答应了王翦的请求。
这里有个问题,王翦为什么要六十万伐楚?
有两种观点:
1、这是王翦根据秦国和楚国综合国力,得出的结论。
2、王翦认为伐楚的时机不对,又不知道楚国的真实战力。所以,王翦不想打楚国,故意提了一个很苛刻的条件,就是为了让秦始皇知难而退。
果不其然,秦始皇听了这个条件,很不高兴。
没有王翦的支持,秦始皇又想到了一个人:李信。
李信在伐燕之战,表现很优秀。秦始皇在军功薄看见了李信的名字,找他来问了一句同样的话:能否伐楚。
李信答:可以。
秦始皇很高兴,又问了一句:要多少将士,方能亡楚。
李信说了一个数字:二十万,楚可尽。
对于,这个数字,秦始皇相当满意。但,想起老将军王翦要六十万才能平定楚地,又问了一句:你打算如何灭楚。
李信把自己伐楚的方案,说了出来。
秦始皇听了李信的方案,十分高兴,说了一句话:王翦老了。
随后,又说了一句话:李信,我给你二十万,替我灭了楚国。
伐楚的人选有了,二十万将士也准备好了。但,还差一道东风以及伐楚的名义。
然,秦始皇没等多久,就等到了东风。
就在秦始皇准备好伐楚的时候,迎来一个好消息:楚国陷入内讧。
随后,秦始皇又找到了伐楚的借口:楚国拒绝割青阳以西的土地给秦国。
秦始皇,立马抓住一个机会,出兵二十万南下伐楚。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经以李信为主将,蒙武为副将,分两路攻打楚国。
李信的作战方案:将二十万秦军,分两路出战。一路,李信率领十万,攻伐平舆、鄢、郢。另一路,蒙武率领十万,攻伐寝。
两路大军,汇合与城父,向东进军,攻伐楚国国都寿春,一战而定楚。
剧情也按照李信设计那样顺利进行。李信破平舆、鄢、郢,三战皆胜。若按几何图形,李信先打南边的平舆,再打西边的鄢,后打东边的郢,以免被楚军前后夹击。
接着,引兵向东,与蒙武会师城父。
李信打得很出色,接连告捷。蒙武表现也不错,攻破寝。
李信和蒙武按照约定,两军汇合与城父。
楚王负刍见秦军攻势太猛,也派出了一员能打的名将项燕前去抵抗。
按照李信的方案,下一步将东进攻打楚国国都寿春,亡楚指日可待。可,一个人的出现,让剧情发生了改变。
这个人是谁呢?
他就是秦始皇时期的重臣昌平君。这也是战国历史上,有名的事件:昌平君叛秦。
因为昌平君的出现,导致秦国伐楚,落得折戟沉沙。那么,这个昌平君是谁,他有什么能耐,导致秦国第一次伐楚落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