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篇(21)(2/2)
魏国国都大梁被围,魏国君臣乱做一团。
摆在魏王假的面前,只有两个选择:
1、为社稷而战,坚守大梁城。
2、开城投降。
然,魏王假选择了战。
那么是什么底气和胆量,让魏王假选择了战?
我想有以下原因:
1、魏国大梁,历经魏惠王到魏王假六代人的经营,城池坚固,战甲和粮草充足,固守是没问题。
2、魏国有战的能力和实力。
3、魏王假不想成为亡国之君,主战。
魏国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多次击败了秦军的攻势。可,魏王假遇到了一个很强的对手,这个人就是王翦之子王贲。
王贲是年轻人,出牌,也不按常理。正面强攻无效,便想了一个办法:以水代攻。
王贲见大梁城地势低洼,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也许,王贲水淹大梁,借鉴了武安君白起水淹楚国郢都。
最终,水淹大梁三月,城崩。秦军趁势攻城,大梁城内死伤无数。
魏王假见大势已去,只好出城投降。
王贲攻陷大梁,标志着魏国,灭亡。魏国大梁,也是既韩国新郑、赵国邯郸、燕国蓟城,又一座被秦军攻克的国都。同时,也象征着秦国亡了三晋。
当然呢?代王嘉还在代郡抵抗,燕王喜还在坚守辽东。但,韩、魏是彻底的灭亡了。
三晋都有一个特点:君主先抵抗,后降秦。
但,三晋的亡国之君,遭受的待遇不一样:韩王安先被囚禁,后因新郑叛乱被杀;赵王迁被流放房陵,活活而死;魏王假没有记载,他的结局是怎样的,估计也不太好。
那么,现在来介绍一下,魏国的历史和君王:从公元前403年建国---到公元前225年亡国,共计179年。
魏国的君主:历经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魏襄王、魏昭王、魏安釐王、魏景憨王、魏王假,共八位国君。
魏文侯、魏武侯及魏惠王前半生执政生涯,是魏国最骄傲的岁月,天下诸侯,无不看魏国的脸色。魏国才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中的首霸,并是第一个称王的中原诸侯。
魏惠王后期(庞涓死后)开始,魏国开始走下坡路,不是秦国打他,就是赵国打他,楚国也欺负他,齐国马陵、桂陵之战,动摇了魏国的霸主地位。
魏襄王刚开始嚷着打秦国,来了一个五国合纵伐秦,接着被秦国多次打败,没有脾气。后以诸侯制衡诸侯,连秦、韩伐齐,连韩、齐三伐楚国,连齐、韩伐秦。魏国的国力,也在慢慢恢复。
魏昭王时代,魏国被秦国打回了原型。
魏安釐王出现了短暂的复兴,不仅助赵伐秦,还灭了秦国给吕不韦的封地陶郡。
魏景憨王继位,就被秦国打得没脾气,丢失了大片国土。落得,献地求和。
魏王假更悲催,当了三年国君,什么都还没做,来不及做,就成为了亡国之君。
魏国出场很高调,打遍诸侯无敌手,俨然是战国七雄的霸主。中期,被诸侯群殴,被齐国动摇了霸主地位。后期,秦国崛起,完全压制魏国,抬不起头来。
简单说:
魏国有辉煌的时候,也有屈辱的时候。最终,魏国没能逃脱被秦国灭亡的命运。遥想魏文侯、魏武侯时代,打得秦国完全没有脾气,尤其是吴起的魏武卒,横扫秦国,更是以少胜多的经典的战役。
可惜啊!天下风云,变幻不断。魏国,被后来居上的秦国所灭。
一提起战国时代的魏国,给人的第一印象:人才大国。
魏国人才多、军事家也多、国力很强盛。因此,后来王朝,有很多选择用魏这个字,为国号。甚至,得到了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热爱。
那么,魏国为什么被称为战国时代人才大国?
这是因为魏文侯用尽一生,将孱弱的魏氏,发展壮大,并建立诸侯国,还设立了西河学派,取代了鲁国的文化中心地位。西河学派的诞生,魏国才有源源不断的人才。
可惜,魏国的落败,也与人才流散有关,替秦国做了嫁衣。
秦孝公时代的商鞅、秦惠文王时代的张仪、秦昭襄王时代的范雎、秦始皇时代的尉缭子和姚贾,这些都是在魏国混,却混不下去,去了秦国。
可以说,魏国诞生人才,却没得到很好的重用。秦国用魏国的人才,消灭了魏国。
还有吴起流亡楚国,司马稠去了中山,乐羊后裔流散诸侯,信陵君郁郁而终等等,更加剧了魏国走向衰败。
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人才是兴国的关键。但,有人才不用,是亡国的因素。
所以,培养了人才,你不用,就为他人做了嫁衣。
魏国亡了,也标志着秦国和魏国,百年的恩怨,彻底画上了句号。秦始皇荡平三晋,又完成了一个目标,也离兼并天下越来越近。
然,十八年后,魏国的后人,举起了反秦旗帜,又被西楚霸王,封为魏王(魏王咎、魏王豹)。
结果,魏王豹因为听了一句谶语:他的女人(薄姬)将会怀天子。
于是,魏王豹挑战汉高祖刘邦,再次被灭,彻底淡出了历史舞台。
总之呢?公元前225年,姬姓魏氏建立的魏国,大梁被破,象征着熬了一百七十九年的政权,被秦始皇所灭,淡出了战国的历史舞台。
那么,随着三晋被秦始皇所灭,燕国被打残。秦始皇又将会朝着哪国诸侯挥出亡国之剑?
谁,将会成为秦始皇打击、灭亡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