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篇(20)(3/3)
但,王翦没有罢手,追击燕国残军,又在衍水追上了燕太子丹率领最强悍的军队:卫队。
此战,秦军大胜,彻底消灭了燕军,可战、能战的军力。
也可以说,王翦伐燕,打了三战:易水之战、蓟城之战、衍水之战。
这三战,彻底把燕军打残了,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力量,进行有效反击。
燕王喜也因为这三战,不仅丢了大片国土,还丢了国都蓟城。秦军占领的燕国的疆土,设立了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
燕国,就只剩下一郡:辽东郡。
燕王喜被打怕了,只能向秦国求和。求和需要诚意,还要表明态度。
因此,燕王喜为了求和,不惜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燕太子丹,并把燕太子丹的人头,送给了王翦,谢罪求和。
那么,燕王喜为什么要杀燕太子丹?
最主要的说法:代王嘉的建议。
但,我认为还有以下原因:
1、燕王喜是想以儿子的性命,换来议和。
2、燕王喜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秦国是亡燕,不是简单的征伐。
3、燕国朝臣一致认为燕太子丹,是罪魁祸首。
总之呢?燕王喜为了求和,杀了燕太子丹。
然,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秦国答应了议和。
秦国大获全胜,占领了燕国大部分疆土。秦始皇为什么不趁势亡了燕国,选择议和呢?
我想有以下原因:
1、秦国伐燕的名义,是荆轲刺秦。罪魁祸首的燕太子丹死了,失去了名义。
2、秦始皇战略中心在中原。
3、燕国地势复杂,纵横太深,难以寻找到燕国主力,也不能短时间击溃燕军。秦国和燕国打了三战,打了三年,消耗太大。秦国不愿意深陷战争的泥潭。
4、燕国一蹶不振,不会对秦国大战略构成威胁,灭亡是时间的问题。
5、是想以燕赵为依托屏障,阻挡匈奴、东胡南下。
于是,秦始皇重新调整战略,与燕国讲和。但,秦国占据的地方,也没还给燕国。燕王喜只能在辽东苟延残喘。
也可以说,秦始皇不是与燕国议和,而是休战。
公元前227年--公元前275年,秦始皇因荆轲刺秦大怒,并以此为借口,攻伐燕国,最终以燕太子丹被杀,秦、燕之战,暂时落下了帷幕。
秦国击垮了燕军的主力,占领了拥有数百年历史的燕国国都蓟城,以及燕国广袤的疆土: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
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亡韩并赵伐赵,新增数郡,数千里的疆土。赵国,只剩下代郡。燕国,只剩下辽东郡。
如今,燕、赵不成气候,灭亡是早晚的问题。随着秦、燕议和,秦始皇收回了亡燕国之剑。
秦始皇攻灭诸侯、兼并天下的步伐,并没有停止。那么,秦始皇会把灭亡诸侯的秦剑指向哪国诸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