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篇(20)(2/3)
那么,燕国如何应对秦始皇雷霆之怒呢?
答案:积极备战。
荆轲刺秦不成功,也标志着燕太子丹救国的方案失败。
面对秦国之怒,鞠武的方案,又被提了上来。但,如燕太子丹预料般,楚国、齐国拒绝合纵。匈奴被赵国打怕了,也不敢南下。那么,燕国只有一个盟友:代郡的公子嘉。
于是,燕王喜和代王嘉联合,共同迎战秦军。也可以说,燕、代两军最高的指挥官:代王嘉、燕太子丹。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刚灭了赵,又将亡诸侯之剑指向了燕国。
王翦得到了秦始皇的命令,率军北伐,进攻燕军。
燕国多次被孱弱的赵国吊打,秦国灭了赵国,自然看不起燕国。但,王翦身为名将,并没有犯轻敌的错误。为了打好这一仗,击溃燕、赵联军,也周密部署。
面对燕赵联军在易水之边,安营扎寨,迎战秦军。
王翦兵分两路:
一路,自己亲自率领,正面与燕赵联军主力交战,并吸引燕代联军的注意力;另一路,由辛胜、李信率领,从易水上游,绕道燕军右翼。
秦军和燕、代联军,在易水之西,展开决战。
对于,这场战斗,记载很简单:秦军胜,燕军惨败,代撤军。
易水之战,秦国真的赢得很干脆?
答案:不见得。
如果王翦打得很轻松,就该乘胜追击,攻破蓟城。
然,王翦却干了一件事:等待援军,第二年才围攻燕国国都蓟城。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消息:易水之战,秦军损失也不小。
或许,还有其他原因。
1、王翦在等秦始皇攻伐蓟城的命令。
2、天气转入冬季,不利于作战。
3、王翦对燕国地势不熟悉,他的战术:求稳。
总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王翦在易水之战,打赢了燕、代联军,却没有趁势进攻燕国国都蓟城。
公元前236年,王翦得到军力补充,大举进攻,又与燕国爆发了一场大战:蓟城之战。
此战,燕王喜被吓得,连忙往东逃窜,一口气,前到了辽东郡。
在《燕昭王篇》我讲解了,蓟城,这座数百年的国都。无论是燕王哙禅位,还是燕昭王破强齐,或者是燕武成王北伐东胡,燕王喜找赵国的麻烦,都是在这里发号施令。
当然呢?
齐宣王再燕国大乱之时,攻破过蓟城;赵国也在燕王喜的时候,数围国都。
按道理说,赵国围困蓟城,燕王喜就挺过来了。那么,秦军围困国都,燕王喜怎么逃跑了呢?
答案:燕王喜见韩、赵相继被灭,害怕了。
由于,燕王喜没有君王死社稷,逃亡辽东。蓟城,军民大乱。王翦用武力,攻破了蓟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