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篇(8)(1/2)
李斯谏驱逐客书
秦始皇刚处理了囚禁生母的事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秦国又发生了一件大事,让秦始皇生气的同时,下达了一道行政命令:驱逐令。
驱逐令,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驱逐的命令。
当然,驱逐的对象,是山东六国的人。
也可以说,只要不是秦国出生的人,来自他国的人,全部被驱逐。
因为秦始皇的驱逐令,进而有了李斯的谏驱逐客书。
那么,有很多难题摆在李斯的面前?
怎么说?如何说?说了会后什么后果?年轻的秦始皇会听?
但,李斯别无选择。如果不说,等到他的结局:被驱逐。
谁让李斯是出生在楚国?说了,还有一线生机,功成名就。也可以说,李斯被逼进死胡同,别无选择,只能奋力一搏。
那么,逐客令、谏逐客书,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呢?
答案:间谍事件。
这次事件,涉及一个很著名的水利工程师:郑国。
话说战国时代,有很多水利工程师。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
魏文侯时期,有个水利工程师:西门豹。
秦始皇时期有个水利工程师:郑国。
郑国是个人名,而不是春秋小霸王诸侯国郑国。此时,郑国是韩国人。因为韩恒惠王被秦国打怕了,想了一个弱秦的计策: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
而,郑国被韩恒惠王,赋予了这项光荣的任务。
这条水利工程是巨大的,也是最早在关中地区,建设最大的水利工程。这项水利工程,有个响亮的名字:郑国渠。
现在,就来简单介绍,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纵横三百多里,用时耗费了十年。据说,郑国渠修建的时间是公元前247年。也就是说,秦始皇继位后就开始修建郑国渠。
这项耗费巨资、众多人力、用时长的水利工程,被告知是韩国疲秦、弱秦的阴谋。你是秦始皇会怎么样?
答案:被欺骗了,很生气。
君王生气,注定要流血。
秦始皇招来郑国问:韩王派你来干什么。
郑国答:助秦国修沟渠。
秦始皇怒喝:你想以修沟渠,弱秦国之力,存韩国?
郑国见事情败露,坦然承认,并说了一句话:始,臣为间,然渠成,变秦之利也。
秦始皇不仅没有杀了郑国,反而还把沟渠取名为郑国渠。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不杀郑国呢?
1、郑国说得很有道理,沟渠成功,对秦国百利无害,富饶关中。
2、秦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修,不仅浪费了资源,还会被诸侯耻笑。
秦始皇放过了郑国,但,秦国本地人才,借着秦始皇之怒,大做文章,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驱逐他国人才的运动。
这场运动就是秦始皇下达的逐客令,驱逐山东六国的人才。
这场运动也透露出一个现象:秦国本地人才和外来人才之间的矛盾很尖锐。
也可以说,外来的人才,动了本土人才的奶酪和利益。
那么,排外运动,在所难免。再加上,秦始皇因为郑国渠的事情,大动干戈,下达了驱逐令。
因此,本土人才的胜算很大。
可,李斯的出现和精彩的演说,以及一封书信,让天秤发生了倾斜。
那么,李斯是谁?
现在就来解释一下,秦始皇犯错的时候,又站出来的一个人。这个人不仅辅助秦始皇扫荡六国,兼并四海,建立大秦帝国。甚至,大秦帝国覆灭,也与之息息相关。
先来看一下李斯的个人简历:
生卒: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
楚国上蔡人。此时的李斯,按照年龄推算,不到四十岁。但,他却有着很精彩的人生。
李斯出生在楚国,当了一个小官。按理说,他的一生,就该兢兢业业,坚守岗位,苦熬资历。运气好的话,他能位立楚国朝堂,再不济也能混个不大不小的官。娶妻、生子、养家,还是可以的。
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有很多种情况。但,有一种情况,绝无仅有。
老鼠改变了一个人的想法和命运。被改变的人就是李斯。
那么,老鼠是如何改变了李斯的命运?
话说,李斯在楚国当官的时候,看见了两只老鼠。
一只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让人恶心;另一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让人羡慕。李斯因为两只老鼠,悟出了一个道理:同样是老鼠,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命运也不一样。
此时的李斯就是第一只老鼠(厕中鼠),但,他的内心不甘平庸,激烈着他想成为第二只老鼠(仓中鼠)。
因为两只老鼠不同的命运,李斯说了一句话:一个人没有出息,不能出人头地,就如这两只老鼠,环境决定一切啊!(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这也是现代常说的一句话:身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与什么样的人接触。与什么样的人接触,就有怎样的眼界和格局。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突破圈子,也要接触比自己优秀的人。
因为两只老鼠,李斯感叹自己的人生和命运。同时,李斯做了一个决定。
弃官,走出去看看。
对于很多人来说,为官不仅地位高,还能解决温饱。李斯之举,太胡来了。大好的前途不要,竟然辞官,跑出去看世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