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篇(4)(2/2)
辩证唯物主义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
有人帮你,这是外因。但,自己有本领,这才是内因。
如果说华阳夫人是一介女流,目光短浅。那么,安国君眼光也不行吗?
毕竟,安国君能够与秦昭襄王打交道,又是秦国太子,自然不是没啥想法的人。
安国君是秦国的太子,儿子多,选择面广。他要选择儿子当接班人,定是要有本事才行。秦庄襄王没本事,对安国君没帮助,会得到重点培养?
如果说秦庄襄王能够脱离质子人生是吕不韦的帮助?他能够得到安国君的重点培养是华阳夫人的帮助?那么,秦庄襄王成为秦王,又有什么表现呢?
概括为八个字:内笼络人心,外摄诸侯。
秦庄襄王继位后,对内,秦庄襄王干了三件事。
1、厚葬两王。
承认秦昭襄王和秦孝文王的功绩,进而证明了自己的合法性。
2、笼络人心。
表彰先王德功臣,优待宗亲(没干弑兄杀弟的事情,也没兄弟反对他)、对百姓施恩。
3、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尊生母夏姬为太后。
嫡母和生母,尊卑问题,困扰了很多君王。
顾嫡母,不顾生母,会寒了生母之心,也不能尽儿子孝道。
提高生母身份,与嫡母平起平坐,也会惹嫡母不高兴。还会遭到群臣礼制的抨击。
可,这个困扰君王出生的难题,被秦庄襄王解决了,真正做到了母凭子贵。
你说他没有智慧和胆色,是处理不好嫡母和生母之间的关系。
处理完国内的事情,接下来便是立威诸侯。对外,秦庄襄王做了什么呢?
1、兼并东周土地,却没断绝周礼。(吕不韦伐周)
2、提拔新的将领:蒙骜(蒙氏一族登上将星的舞台)。伐韩:设置三川郡。两次伐赵:得城三十七座,设置太原郡。
3、重用老将王龁:攻占上党郡。
从这些事迹来看,秦庄襄王不是无能的人,相反示很有作为的君主,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祖父秦昭襄王开疆拓土,征战诸侯的雄风;下启,秦始皇兼并六国,横扫天下的万丈豪情。
综上所述:秦昭襄王是一个有能力且有作为的人。
所以,秦庄襄王才能有以下人的帮助:
1、值得吕不韦倾家荡产的投资。
2、值得华阳夫人收养为子。
3、值得安国君重点培养。
4、生出来了一个千古一帝。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认为秦庄襄王无能、懦弱、气量狭小?
我想有以下原因:
1、秦庄襄王在位的时间太短。(公元前250年---公元前247年)
2、夹在祖父秦昭襄王和儿子秦始皇中间,很尴尬。(秦庄襄王的祖父和儿子,是两个璀璨之星,锋芒万丈。他的功绩与之相比,光芒被掩盖。但,与其父相比,还是要出色得多。)
3、在位时,被信陵君打败,不敢出函谷关。(临死之前,还打了败仗,就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4、年纪轻轻的就死了。(这几个字,让人想到秦国另一位有作为的君主:秦武王。)
那么,这里有个问题,秦庄襄王才三十五岁,就死了。这是什么原因?
要知道,嬴姓家族的生命,可不短。
秦昭襄王活了七十五岁,秦始皇也活了四十九岁。怎么,在秦庄襄王这里,成了断代工程,三十五岁就死了。
对于,秦庄襄王的死,有几种推测:
1、阴谋论。
秦庄襄王发现了吕不韦和赵姬有染,也察觉秦始皇不是自己亲生儿子,被吕不韦、赵姬等人杀害。
2、纵欲过度(只有两个儿子)。
秦庄襄王成为了秦王,开始放纵自我,享乐后宫,纵欲过度。
简单说,秦庄襄王没事,就在后宫造孩子,这典型的就是抹黑了。
毕竟,秦庄襄王在位三年,做了很多事,忙得造孩子的时间都没有。再说了,他在位三位,一个孩子也没造出来,也太不合情理(秦始皇是在邯郸为质所生,长安君是归国后第二年所生)。安国君不造孩子,却生了二十多个儿子。
3、患病而死。
秦庄襄王身体不好,再加上打了败仗,一气之下,病死也是说得通的。但,也没史料记载,秦庄襄王身体有问题。
所以,秦庄襄王、赵姬、秦始皇,三人还真奇怪。
秦始皇的身世之谜、赵姬姓氏出生之谜、秦庄襄王死亡之谜,这一家三口,谜底还真多啊!
总之呢?
无论秦庄襄王如何,他最终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死了,结束了他的君王时代。同年,秦始皇继位,成为了秦国的王,开启了新的时代。也标志着,秦始皇的时代,也开始了。
秦始皇童年在邯郸渡过,在咸阳渡过了三年父亲也死了。
落难公子,天之骄子,转瞬间又成为了单亲孩子。
那么,秦始皇的未来人生,又会如何呢?
这个千古一帝,又会如何渡过自己的青年时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