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孝成王篇(34)(2/2)
也见证了赵威后与齐国的破冰之旅,连齐抗秦破燕。
当然呢?他的一生,也是多姿多彩。
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反击燕国之战、北破匈奴之战、合纵抗秦,这都是赵孝成王时代发生的事情。
对于赵孝成王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先来说说对他坏的评价:
1、接纳上党,贪婪成性。
2、长平之战,举棋不定。
3、好高骛远。
4、以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取代廉颇,导致四十五万男儿被坑杀,也为赵国历经两代(赵悼襄王、赵王迁)亡秦,埋下了伏笔。
也可以说,赵孝成王不好的一面,在长平之战,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评价,是有失公允的。毕竟,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是个二十几岁的热血青年。二十几岁的少年,能够有多大的作为呢?
再说了?打败仗,这也是正常现象。比如东汉末年,出道江湖的曹操,还有赤壁惨败。
对于一个二十岁的少年,面对国运之战,战败了,没有被吓得胆色,已经很不容易。
毕竟,长平之战前。赵孝成王与赵威后、群臣合作,还是很好的。
不仅与齐国有了破冰之旅,还联齐抗秦、破燕,就连齐国的社稷之臣安平君田单,成为了赵国的都长君。
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敢接纳上党,听多方人的意见,这份心胸和胆色,岂是二十几岁少年所能有的。
长平之战不利,他还想亲征,这份胆魄,岂能不令人汗颜。
还有,没有因为战事不利,斩杀廉颇,推卸责任,这样的少年君主,真的不多。要知道,秦始皇伐赵大败,樊於期害怕被杀,逃到了燕国。
所以,这个二十几岁的少年,并不简单。
接下来,说说赵孝成王好的评价。
1、知错就改。
长平之战惨败,赵孝成王没有推卸责任,也没被秦国吓得慌了神色。相反,他选择与赵国共存共亡,号召百姓为江山社稷而战。所以,才能凝聚民心,赵国才有邯郸之战的胜利。秦昭襄王伐邯郸之战失利,推卸责任,导致一代名将白起,自刎以谢天下。
2、再战雪耻,收回失地。
长平之战,赵国不仅被坑杀了四十五万男儿,还丢失了大片疆域。邯郸之战,赵孝成王没有成为惊弓之鸟,与秦国血战到底。这到有点,大明朝的风骨:君王死社稷。
赵孝成王不仅守住了残破的江山社稷,打赢了秦国,还收复了失去的疆域。楚顷襄王时代,面对秦国,吓破了胆色,只能向东跑,不仅丢了郢都,先祖陵墓被毁。
3、扬威诸侯。
长平之战,导致赵国精壮尽丧,幼子未壮。赵国的江山社稷倾覆,在旦夕之间。赵孝成王为了保住祖宗的基业,就该忍辱偷生,割地求和。然,赵孝成王不仅拒绝割地,还和秦国打了艰苦的邯郸之战、反击燕国之战、北破匈奴、合纵诸侯伐秦。
赵孝成王不仅没有忍辱偷生,还继续与诸侯作战,不仅打赢了,还打出了赵氏男儿的善战之风。不仅保住了赵国的江山社稷,还再次扬威诸侯。就连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和赵国打了五次。
赵孝成王不是懦弱、昏聩的君主,也谈不上是有作为的明君。但,他也是一代雄主。
也可以说,赵孝成王没有赶上好时候,也没有时间给他休养生息,发展国力。
对秦之战,落下帷幕,又和燕国扛上了(一次栗腹伐赵、一次剧辛伐赵),匈奴又出来折腾。好不容易把北方的战事安定了,秦国又出来消耗赵国的有生力量。
历经长平而不亡国,反而还能扬威诸侯。赵孝成王的一生,很是精彩,动人心魄。
那么,在这里,赵孝成王的一生,就写完了。
由于赵孝成王时期,各诸侯明君、贤臣、名将比较多,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的故事十分精彩,还有李牧北破匈奴,所以用了三十四章来描绘。
这个时期的君主:
赵威后主政、赵孝成王精彩波澜的一生、齐襄王托孤、秦昭襄王囚宣太后,激战三晋、楚考烈王复兴楚国、燕武成王塞北之风。当然呢?燕王喜雄霸之心、齐王建的偏安一隅、韩恒惠王从热血青年被秦国打得没脾气、魏安僖王害怕秦国,却走上了对抗秦国的道路。
这个时期的名将:
秦国:武安君白起,历经三朝宿将王龁,后起之秀蒙骜。
赵国:马服君赵奢、都长君田单、勇冠诸侯的廉颇、武襄君乐乘,后起之秀却被白起扼杀摇篮纸上谈兵赵括。
燕国:击东胡名将栗腹、昌国君乐间。
魏国:晋鄙。
这个时期的名人:
赵国:平原君公子胜、三拜赵王封卿的虞卿、毛遂自荐、侠义侯李谈;
秦国:应侯范雎的励志人生。
魏国:魏相魏齐的悲剧人生、信陵君公子无忌。
韩国:三世相韩张良的祖父张开地、为社稷奔走的冯亭。
楚国:春申君黄歇。
齐国:一书破聊城的鲁仲连。
燕国:剧辛、将渠。
总之呢?赵孝成王这个时期,故事很精彩。用一句话说:是非成败转头空。
那么,赵孝成王篇完结了。按照以往的惯例,要写一个小结。从赵孝成王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1、没有父母约束的孩子,总会很胆大。
2、父母太出色,会给孩子的成长树立一个好榜样,也会给孩子造成强大的压力。
3、面对困境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站起来。
4、灾祸总会让一个人快速成长。
5、生活不会总是顺境,面对逆境,不要害怕,要迎难而上,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