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孝成王篇(15)(2/2)
1、公然违抗命令,后果是什么?
2、秦国占领野王,切断了通往新郑的道路。
3、上党能够阻挡秦国?
然,上党郡军民,宁可与城而亡,也拒不接受割上党的政令。
对他们而言,韩氏风骨,比活着更重要。
冯亭又告诉了他们这样做,会面临两个残酷的现实:
1、韩恒惠王会攻伐上党。
2、秦国也会攻伐上党。
上党郡要面临两个敌人:秦国和韩国。
固守上党,以卫疆土,这是守不住的。
但,上党郡军民,宁死不降,傲骨铮铮。
语言、情绪会感染人的,冯亭被上党军民的傲骨所感,也不想上党割秦,更不想看着这些男儿死去,说了两个选择:
1、与城共存亡。
2、向诸侯求助。
随后,冯亭又说了几句话:上党之力是不能抵抗秦国,你们与秦交战。落败了,不会有人记得你们的英勇。反而,还会被人嘲笑你们是以卵击石。
那么,只能选择向诸侯求助?
可,论天下诸侯,谁敢与秦国为敌,助他们击秦,守卫国土呢?
魏国忌惮秦国,连魏相都保不住。
齐国不染指中原战事。
楚国忙于内政。
燕国太远,实力又弱。
冯亭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天下诸侯,能独自抗秦,唯有赵国。
靳黈问:赵国虽能独自抗秦,但也不会为了我们与秦国交恶。
冯亭给出了一个意见:把上党献给赵国。(拖赵国下水)
众人听了这句话,一片愤然。
无论是降秦,还是献赵。上党这块疆土,都不属于他们。
原来,冯亭也不过如此。
他们本以为,冯亭能够替他们解决麻烦,出个好主意。
献赵,这不是背主求荣吗?
冯亭耐心给这些人解释:降秦与献赵的区别。
降秦,这是没得选择。是被逼无奈,代表国破家亡。
献赵,这是自己的选择。是主动的,国还在,家也在。
但,要接受一个清醒的事实:献赵,降秦都代表这块疆土,不属于韩国。
上党郡很多人,都不能接受。
冯亭又说了一番话,继续做这些人的思想工作。
“王上已经不要上党?我们已经成为了没国没家之人。”
冯亭断了这些人对韩国的期望,又说了一句,让他们做选择:
“你们是想做秦人,还是想成为赵人。”
简单说,他们的选择只要两个:秦国和赵国。
他们想回归韩国,这是不可能的。
除了韩恒惠王不要他们,还有归韩的道路被秦国切断。眼下,他们没有多余的选择。
冯亭又说了献赵的好处和意义:
1、赵国与我国同出晋国,两国向来友好。(好相处)
2、上党名义上是赵国,但,还是他们自己管理。(家还在)
3、赵国接纳上党,秦国就会进攻赵国。赵国被秦国攻击,就会与韩国亲近的。韩、赵两国联手,就能对抗秦国,保全上党。(借助赵国的力量)
简单说,冯亭的意思是想借助赵国的力量,抵抗秦国,也有秦祸移赵的意义。
上党军民听了冯亭的陈述,权衡少许,最终选择了献赵。
与其降秦,还不如献赵。
至少,他们还是属于三晋男儿。
冯亭以上党献赵,得到上党郡上下一致认同。这个结果,冯亭早就预料到了。
毕竟,韩、赵是一家,渊源深厚。
春秋时,韩氏被赵氏养大。下宫之难,韩氏替赵氏说话。
韩氏、赵氏相互帮衬,关系甚好
素有,韩赵同气连枝之说。
战国时,韩氏、赵氏一起打天下,一起创业:建国、会盟、伐郑、攻魏、打秦、联姻(赵武灵王与韩宣惠王之女成婚)
今,上党归韩无望,又不能抵抗秦国。若在秦国和赵国之间做出选择。上党之众,宁可献赵,也绝不会割秦。
献赵,这个结果,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韩恒惠王对冯亭充满期待,让他善后上党,交付秦国。却没想到,冯亭不听他话,把上党献给了赵国。
因为冯亭的出现,秦、韩之战,也把赵国卷了进来。
那么,面对上党献赵,赵国君臣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