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篇(4)(3/3)
那么,国相的选择,只能在樗里疾和甘茂,这两个人之中选择。
若论资排辈,樗里疾是前辈。若论军功,樗里疾功劳比甘茂大。若论亲近,樗里疾是宗室,还是秦武王的叔父。按理说,这场选举,樗里疾就是内定无疑了。
这些条件,既是樗里疾的优势,同时,也是劣势。
樗里疾资格、军功、宗室,也会对秦武王造成威胁。正所谓,功高震主,也是君主最怕的。
秦武王对这位叔父,尊敬的同时,也有害怕。
既要重用,也要压制。
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
毕竟,秦相只有一个人。
秦武王不愧是聪明人,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同时也为了分散相权,另辟蹊径,废除国相,创造了一个词:丞相。
天无二日,国不可二君,也不可二相。秦武王打破这个规则,不要国相,要丞相,分左、右,就能有两个。
左相和右相,相互制约,秦武王的实力就得到壮大。
秦武王选择国相,制定考核标准,比如说:德才、战功等等。
秦武王总不能任性说:我看好你,你就是我的国相。
这样的话,下面的人,没人会服。说不定,还要找秦武王的麻烦。
用谁,不用谁,要光明正大。
要提拔人,就要用战功说话。前提条件,还要以秦武王时代的战功。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总不能拿前朝的战功,再后朝说事吧!
这个考核标准,名正言顺就把张仪淘汰了。
甘茂平巴蜀,有战功,被封为左相,兼任大将军。他的任务就是负责征伐、邦交。
樗里疾破五国之谋,又伐义渠,被封为右相。他的任务是负责辅佐秦王,处理宗室、大臣之间的问题。
左相和右相,那个大。
左为贵,右为尊。所以,右相比左相大。
秦武王这样做,也能传达出一个信号:叔父,我还是看重你。
这样的安排,秦国朝臣,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甘茂,更不会有意见。
毕竟,他拥有的这一切,都是秦武王给的。
秦武王的这个创举,不仅分散了相权,巩固了自己的权力。还调和了与樗里疾等宗室的关系,也借机打压了张仪。秦武王也达到了制衡樗里疾的目的。
丞相这个词,也被后世所用。
秦武王见这个选举,没有引发朝政动荡。此次试探,也让秦武王有了信心。接下来他要加快脚步,解决不安定的因素:张仪、魏章等魏籍朝臣。
秦武王为什么要驱逐张仪、魏章等魏籍朝臣?
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他们的存在,威胁到了秦武王。
张仪在秦惠文王时代,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
秦惠文王一生之中,身边有几个人很重要:公孙衍(收河西)、司马错(灭巴蜀)、魏章(攻汉中)、樗里疾(破三晋,征齐国,伐强楚)、张仪(连横破纵,忽悠楚怀王)。这五个人之中,若论谁对秦惠文王称王、征战诸侯影响最大,张仪居功至伟。
废公称王、连横破合纵、离间五国诸侯伐秦、破三晋之盟、重创强楚等等,这些都是张仪那张嘴忽悠的结果。秦惠文王也重用张仪,让他两次为秦相。
张仪在秦国两次秦相,有十几年。其树大根深,势力复杂。
秦武王想要动他,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内乱。
再者,张仪忠于秦国,忠于秦惠文王,他的功绩也摆在那里。张仪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秦国的事,也没有背叛秦武王的迹象。
秦武王又会如何处理与张仪之间的关系?
秦武王又会用什么手段,与靠嘴为生的张仪过招?
面对秦武王的进攻,张仪会如何选择?
等待张仪的命运,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