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篇(20)(2/2)
一家独大,变成了群雄并起。
大战之后,中原格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当然呢?战争总会有输家,也会有赢家。
魏国是最大的输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不仅折损了名将庞涓,还阵亡了十万将士,霸主的地位,摇摇欲坠,难以维持。
齐国是最大的赢家,先有伐魏救赵,后有伐魏救韩,桂陵、马陵,前后两役击败魏国,俨然成为了新的霸主。
赵国、秦国、楚国,也取得了微末的战果。韩国新郑解围,保住了风雨飘渺的社稷,也是元气大伤。
此战之后,魏惠王显赫的荣光一去不复返,开启了‘西丧于秦八百里,南辱于楚,东败于齐,北输于赵’的悲剧人生。
庞涓之后,再无显赫的名将,帮魏国重拾霸业,回到巅峰时代。
魏国,一去不复返,终将成为了过去。
但,魏国有霸主根基,修养几年,又能重回巅峰。
当然呢?诸侯是不会给魏国再次崛起的机会。
因此,诸侯要趁机削弱、打压魏国。
那么,第一个对魏国出手的诸侯是谁呢?
答案:秦孝公。
为什么是秦孝公在战后对魏国,第一个出手呢?
那是因为秦国的河西之地,还在魏国手中。
秦国为了收复河西,花了几代君主的时间。秦孝公是秦国的国君,伐魏复疆的使命,就落到了他的身上。
当然,还有秦献公的死。
魏国和秦国是世仇,不仅有国恨,还有家仇。
魏国好不容易被诸侯联合起来打趴下,秦国自然要趁着魏国一蹶不振之时,继续打压,伐魏雪耻。
秦孝公见魏国输得很惨,元气大伤,采纳公孙鞅的建议,大举攻魏。
魏惠王只能被动挨打,不敢反击,他的苦日子来了。
齐国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伐魏没有商量。
赵肃侯和魏惠王之间也有国仇家恨,他继位以来,除了夺地平叛,征战诸侯,就爱找魏国麻烦。
于是,齐、秦、赵三国很有默契,组成联军,出兵伐魏。
结果:魏败之。
此时的魏国,没有吴起、乐羊、庞涓这类显赫的名将,也没有能征善战的魏武卒。
魏国对战的都是诸侯的精锐,落败是可以预见的。
但,魏国凭借强大的根底,还是保住了江山社稷,避免了魏国被诸侯瓜分。
话说,齐、赵、秦都在揍魏国,楚国干什么去了呢?
楚国没有出兵征伐魏国,落井下石,不是楚宣王仁善,而是因为楚宣王听到上帝的声音,甍逝。
楚宣王死,楚威王继位。
楚国换主,忙于内政,没空搭理魏国。
此时的魏国,元气大伤。没有楚国的加入,照样能打魏国。
秦孝公伐魏,吃到了甜头,继续攻伐。
次年,秦国攻打魏国河东,公孙鞅欺诈魏将公子卬,击败魏军。
此时的秦国,不在是任由魏国欺负的诸侯。
秦国,已经站起来了。
公孙鞅因建功被封为君。
这个出生在卫国,学习在魏国,流落于秦国的人,也建立了自己的功业,割地封君。
由于,秦孝公封的地在商於。因此,这个人也有一个闪亮的名字:商鞅。
赵肃侯见魏国太弱了,绝不含糊,出兵伐魏。
毕竟,魏、赵还是有国耻的。
谁叫魏惠王趁着国力强大,北伐邯郸,欺负赵国,他老爸赵成侯还因为签下彰水之盟,郁郁而终。
振兴赵国,称雄北方,攻打魏国,这也是赵肃侯的目标。
此时的魏惠王,太可怜了。
不是被秦打,就是被赵打,齐国也看他不顺眼,就揍他。
又过了一年,秦国伐魏,岸门俘虏魏将魏错,包围郃阳
赵肃侯也再次攻打魏国。
庞涓死后的几年,魏惠王的处境是相当可怜。
面对诸侯进攻,他只能防守,不能反击。
然,上天对他还是不错。
替他带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走了,年仅十九岁的秦太子驷继位,这就是秦国第一个称王的人:秦惠文王。
随着,秦孝公的离开,秦国忙于内政,减少了对魏国的进攻。
赵肃侯也得了第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赵武灵王,也开始内修国政,没有攻伐魏国。
齐国、楚国也忙于内政,没有搭理魏国。
韩国呢?韩昭侯被魏国打后,雄心壮志大减,避宫不出,郁郁而终。
公元前337年,韩昭侯甍,其子继位,这就是韩国第一个称王的人,韩宣惠王。
总之呢?要么诸侯国换主,如楚、秦、韩三国。要么诸侯忙于内政,如赵、齐。还有的不关心中原战事,如燕国。魏惠王过了几年,安稳又舒心的日子。
当然呢?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
这几年,魏惠王也在想一个难题,如何让魏国走出窘境。
齐国打他,楚国打他,赵国打他,秦国也打他,韩国也找他算账。长期下去,魏国非被诸侯打垮不可。
名家惠施给魏惠王出了一个主意:联齐,交韩赵,抵秦国。
在惠施看来,秦国日渐崛起,会成为对魏国威胁最大的敌人。
魏惠王也想交好齐国。可,齐国会愿意跟他交好吗?
这个难题,考不住惠施。惠施建议去齐国,尊齐为王。
魏惠王觉得这个提议,太丢脸面,不肯答应。
惠施问,“要脸面,还是想爱揍。”
魏惠王想了想,也深感无奈啊!要脸面,就挨揍。魏惠王称王被诸侯揍,齐国称王会不会被揍呢?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魏惠王还是卑躬屈膝,答应了这个条件。
于是,为了摆脱魏国的困境,魏惠王踏上了东去齐国,尊齐为王的道路。
那么,明家惠施指出的道路,能够解决魏国的麻烦吗?
这条道路,能够让魏国重回霸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