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篇(21)(1/2)
徐州相王
无论是君王将相,还是平民之家,总会遇到几个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魏文侯遇见了翟璜、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奠定了他在战国时代霸主的地位。
魏武侯有段干木、田子方、吴起等人,也南征北战,胜多败少,将魏国霸业,推向了一个高峰。
那么,做为魏国第三代君主魏惠王,也不例外。
他的一生之中,有对手,也有帮手。
前面的公叔痤(有争议,但是有能耐的人)、后有庞涓助他建立王道。接着,第三个重要的人物出场了。
这个人就是开创一派,名家的祖师惠施。
那么,这个惠施是个什么样的人,又有什么能耐呢?
现在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庞涓之后,魏惠王的帮手惠施。
惠施的个人简历:
出生: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8年
出生地:宋国
成就:合纵伐秦、辅佐两王(魏惠王、魏襄王)、主谋齐魏徐州相王、齐楚偃兵
身份:名家的开山鼻祖、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
好友:道家的庄子、纵横家公孙衍
名言:魏国我拿什么拯救你
惠氏起源姬姓,还是出自周惠王一脉的子孙。
当然呢?对于名家惠施,有什么能耐。
这个问题好回答:一个能开创宗派,成为鼻祖的人,你说他没能耐,没学问是不可能的。
战国时代,不仅有君王将相,还有诸子百家。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农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水利工程师等等,这些都是很有名的,也有代表人物。
那么,名家是什么呢?
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派别,所以称“名家“,也称“辩者“、“察士“。
简单说,名家擅长辩论。
最经典的:白马非马。
惠施是什么时候去魏国为相,这就不清楚了。
但,他去魏国为相,留下了很多笑话。
比如说为了赶路,急着去魏国大梁,又被大河阻拦,水性不好,却跳入河中。
还有就是惠施和庄子之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知乐。
总之,惠施因为这两个故事,留下了两个印象:急功近利、气量狭小。
但,真实是这样的吗?
真实的惠施是很有博学的。
就连魏惠王就爱去听他讲课。
一国之君都爱去听课,说明惠施的课,生动有趣,一点也不枯燥乏味。
简单说:博学。
否则,也不能开宗立派。
他的朋友是道家的庄子(庄周梦蝶)、纵横家(公孙衍)。如果他的气量狭小,怎能和这些人当朋友了。
后来,张仪为相,公孙衍走了,他也走了。
这又说明什么呢?
这个人有骨气,还嫉恶如仇。
所以,惠施不是故事说的那样,他是一个有学问、讲原则、忠君爱国、爱交朋友,还刻苦专研思想逻辑领域的人。
简单说,一个开宗立派的领导者,要具备一国之君开疆拓土的品质。
那么,自从庞涓去后,魏国总是被诸侯欺负。
为了摆脱这个挨打的局面,博学的名家祖师惠施会有什么办法呢?
答案:尊齐为王。
惠施这个办法,就不怕惹领导魏惠王不高兴。
毕竟,尊齐为王,看上去是没错,但,其实是屈辱啊!
按照,魏惠王刚烈的个性,他会答应。
答案:魏惠王没有选择。
那么,魏惠王为什么要尊齐为王?
显然是为了摆脱困境,不得已为之。
虽说,这是屈辱。
但,与他被诸侯挨打相比,他还是只能无奈接受。
毕竟,屈辱丢的是面子。
挨打,丢的是疆土。
当然呢?魏惠王还有其他的心思,以尊齐为王,交好齐国,转嫁战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