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篇(11)(3/4)
赵成侯对于迁都苟活,留住青山;还是固守邯郸死战,玉石俱焚,为社稷而亡。赵成侯始终,下不了决定。
迁都吧!丢了邯郸大片疆土,得一时苟安,却会被人嘲讽。
死战吧!打不赢魏国,守不住邯郸,就会亡了社稷。
朝臣见赵成侯迟迟不做决定,那个急啊!
赵成侯能等,他们等不了。
可,他们又不能表现出不耐烦,更不能逃走。
为了大家的性命,众人又开始劝,还把事态说得很严重:
要走就赶紧走。否则,魏军来了,就走不了。
朝臣的意见是丢了邯郸,赵氏还有代郡、晋阳。
死战,败了,什么都没有了。
赵成侯不能做决定,不是他优柔寡断,而是谨慎,谨慎,再谨慎。
他是赵国的国君,无论是逃,还是战。他的决定,影响赵国的未来。一旦出错,他就会成为赵氏千古的罪人。
可以想象一下,君王在最终抉择的时候,犹如泰山压顶,令人踹不过气来。他们可以不用为自己负责,但要为祖宗基业、后代子孙考虑。
面对社稷存亡问题,岂能不谨慎,谨慎,再谨慎。
就在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反对迁都避祸。
这个人是赵成侯之子公子语,也是赵国的太子,未来的赵肃侯。
赵成侯见儿子没因为听到魏军来了,吓破了肝胆,一边赞许是他儿子的同时,另一边又问他,为什么反对。
太子语不是呈口舌之能,也不是大言不惭,胡乱说话。相反,太子语清醒地知道,迁都避祸,邯郸势必不能同心协力。
这座历经赵敬侯、赵成侯,两代人努力经营的国都,定会被魏国攻破。
一旦,邯郸被破,引发的连续效应是可怕的。
太子语也知道,走了,再想回来,那就很难呢?
迁都,代表着放弃邯郸。
所以,不能迁都。
赵成侯听了儿子的言论,也没表态。
说和做,是两回事。
他何尝不知,迁都,是放弃邯郸。
可,不迁都,保得住邯郸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