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襄子篇(6)(2/3)
范宣子想的和赵简子想的一样,要找一个善战,守得住家业的人。显然,伯瑶的各个方面都是范宣子最佳的人选。
伯瑶有才华、又会说话,讨人喜爱。还能打,魄力强,做事雷厉风行。这样的人,谁不喜欢啊!
退一步说,伯瑶没能成为知氏宗主,按照他的本事和能耐,他会甘居人下。
很显然,一个有能力、有本事的人,他会用自己的双手去争取。
伯瑶成为宗主之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晋国六卿之二的范、中行二氏,被击败,晋国又出现了新的格局。此时的赵氏,如日中天,加上赵简子的存在,没人敢惹。
等待知氏的命运,有两种结果?
一个是与赵氏和睦相处,静待时机;另一个与赵氏抗衡,分个高下。
伯瑶是聪明人,不会傻到这个时候,与赵氏交恶。否则,他就要步范氏、中行氏的后尘。伯瑶选择,韬光养晦,避其锋芒。
赵简子死,改变了晋国的政坛。伯瑶抓住这个机会,成为晋国执政,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取代赵氏。
要想取代赵氏,就要彰显武力?
毕竟,赵简子平内乱、铸刑鼎、伐诸侯的功绩,在哪里摆起的。
于是,伯瑶成为执政,率兵伐齐、打郑国,两战皆胜,还扶持晋国新君,把持朝政。
这时的伯瑶,实际上是晋国权利最大的人。也是,赵简子之后,晋国政坛上,又一个能力。
伯瑶通过自身的努力,打破了四家共存的局面,让知氏一家独大。
伯瑶取得功名之后,整个人心境发生了改变,飘得忘乎所以。不但任何人的话都听不进去,还爱独断专行。但,他有个伟大的抱负,那就是灭三家,一统晋国。
伯瑶将长剑,指向了赵氏。
为何,伯瑶将长剑指向了赵氏呢?
一个是赵氏强大,在晋国有很强的影响力;另一个是韩、魏两家得罪不起知氏,懂得隐藏锋芒。还有一个原因,伯瑶和赵毋恤之间的个人恩怨。
伯瑶和赵毋恤之间有什么个人恩怨呢?
话说,伯瑶见赵毋恤长得不好,身份低微。先是借着酒醉,打了赵毋恤。其后又忘乎所以,插手赵氏内部事务,还大言不惭让赵简子废掉赵毋恤。
赵简子何其人也,看人、看事,也不会看表面。
这些事,在一般人看来就是侮辱,定会拔除长剑与对方拼命。然,赵简子见儿子,这个时候懂得隐忍,定是做大事的人。赵简子更加相信,自己的选择没错。
伯瑶没能改变赵简子的想法,也没能阻止赵毋恤成为赵氏的世子,也没能阻止赵毋恤成为了赵氏的宗主。伯瑶和赵毋恤,两人的恩怨,早已经结下。伯瑶长剑挥向赵氏,一为公,二为私。
当然呢?伯瑶可不会傻乎乎地对赵毋恤说,我们两个干一架吧!
这种打架,是江湖上的气息。
朝堂上的争斗,往往比这个更残酷百倍。
一不留神,就会很快出局,家毁人亡。
伯瑶会用什么手段,与赵毋恤开战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