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空间]田园记事 > 第四章了~ (6)

第四章了~ (6)(2/2)

目录

年轻人抬头看胡晓雯:“我是,你要鱼吗?”

胡晓雯微笑道:“不,我有一笔生意想要与你谈谈。”

年轻人的名字叫做文利勤,上有父母,下无子女,至今单身。他的成绩一般,上了一个三流大学,随大流学了一个计算机专业,毕业之后光荣下岗。

他父母都是双职工,家里的条件还算不错,也不着急找工作。游手好闲了两年,被他爹一脚踹出了门,拒绝让他继续啃老。

文利勤为生活计,四处打工,机缘巧合之下跟人倒腾了一下海产品,发了一笔小财。后来他自己盘了一个摊位干起了批发水产的生意。

但是他没有稳定的货源,实力又不够雄厚,常常是卖三天歇两天,勉强不赔本而已。

后来这小伙问胡晓雯,怎么就选了他做合作伙伴。胡晓雯说的很坦然,别人家都热火朝天的,就他哪里冷冷清清,摊位前摆的还不是活鱼,一看就知道进货渠道有问题,经营不善。

胡晓雯跟文利勤的合作,由文利勤提供场地,胡晓雯提供货源,双方二八分账。

当胡晓雯把作为样品的野生鱼亮出来,文利勤就知道自己终于开始交好运了。他在水产这一行做了三年,眼光还是有的。

这野生鱼的品质非常的高,跟对方合作,他不会吃亏。反正也抢不过周围那些老鱼贩的货源,干脆就跟这个人一起卖野生鱼,说不定能打开一个新局面。

☆、第40章

头一天凌晨,胡晓雯早早的就开着活鱼运输车把鱼拉过来,俩人充满信心的守着摊子。

期间倒是有人来问,但是那五十块钱一斤的价格吓退了不少人,一直坐到天亮也没有卖出去一斤鱼。

这出乎意料的情景让胡晓雯跟文利勤都有点沮丧,该怎么才能把鱼卖出去呢?

不是胡晓雯的鱼不好,而是这鱼太贵,超市和一般酒店进货的价格是有一定范围的。这鱼跟桃子还不一样,又不能切开让人现场品尝,自然就让人心有顾虑。

胡晓雯不死心,她找了一块小黑板,写了“正宗野生鱼”,用砖头把那块板子固定在显眼的位置。

也不是没人来问,只不过问话一般都是诸如一下这样:“你这鱼多少钱一斤?”“五十块钱一斤。”“怎么这么贵?”“我家这是正宗野生鱼。”“别人家也是正宗野生鱼,也没有你们这鱼贵啊。”“……我们这鱼比他们的鱼要好。”“我怎么看着没什么区别?”

对话到这里就往往就无疾而终了。

霍红霞对胡晓雯说过,这鱼要识货的人才能看的出来好在哪里。胡晓雯只知道这鱼好,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胡晓雯抱头低嚎:“难道这整个省城就没有一个识货的人吗?”

好像是听见她这句话,弯着腰在对面看鱼的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转头看了一眼。他一眼就看见了那个牌子:“哟,正宗野生鱼,我看看有多正宗。”

那男子转身走过来,低头往简易鱼池里看,这鱼乍一看跟市场上那些野生鱼没什么区别。然后仔细一看,这男子的眼睛却亮了起来,像是发现了什么宝贝一样。

胡晓雯受到的打击次数太多,见人弯腰看鱼也没抱多大的希望:“买鱼吗?我这可是正宗的野生鱼。”

那男子抬头看了她一眼,说:“是河里的野生鱼吧?”

胡晓雯一愣,这还是有人一口就说出这鱼的底细来:“您是怎么看出来的?”

那男子伸手指着水池里的鱼说:“河流里的鱼为了吃食,往往要在流动的河流里边游很远的距离,在水流的作用下,河里的鱼比起湖泊里的鱼体型要更瘦长一些。”

胡晓雯顿时肃然起敬:“您是学者啊?”

那男子笑了下:“我可不是学者,我就是一个跑采购的。认识一下,我叫胡辉。”

胡晓雯也笑了:“还是本家,我叫胡晓雯。”

胡辉乐了:“说不定五百年前还是亲戚呢。”

胡晓雯没再接这个话茬,反而是虚心请教:“您能给我讲讲,这河流野生鱼的特点吗?”

胡辉诧异的看她:“你这卖鱼的,还不知道自己鱼的优点?”

胡晓雯不好意思的说:“这鱼是我们村子里边捕获的,就知道是野生的,别的还真不太懂。”

胡辉倒是不藏私,仔细跟胡晓雯讲了讲野生鱼跟养殖鱼的区别:“这养殖鱼的脊背都是白的,或者是银灰的。而野生鱼则是黑的或者是黑黄的。养殖鱼比较肥,而野生鱼比较瘦。养殖鱼的活动较少,它身上的肉一按一个坑,野生鱼的肉按下去就弹起来了。”

胡晓雯恍然,这意思就是不运动的胖子跟运动健将的瘦子的区别。

胡辉继续说:“养殖鱼的运动量少,肉质松散,稍微煮一煮就散了,吃到嘴里的口感有点柴。野生鱼则不一样,浑身上下的肉都是紧致的,弹性极佳,吃起来口感柔韧。”他咂了咂嘴,说:“另外就是野生鱼更出味道,更加的鲜美。”

胡晓雯感兴趣的说:“那野生鱼和野生鱼之间的区别又是怎么区别的?就是那种散养的野生鱼,和真正的野生鱼。”

胡辉似笑非笑的看着胡晓雯:“你这是要把我的老底问光啊?”

胡晓雯不好意思的说:“难得遇见一个懂得这么多的,要是不趁机请教,我什么时候也弄不清楚啊。”

胡辉说:“看在本家的份上,我今天就给你好好的讲一讲。像是三十多块钱一斤的那种虽然算是散养野生鱼,却是肥水里长大的,就是说有人工投食的。这种鱼吃了之食后游动的较少。而真正的野生鱼为了填饱肚子,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游动,有的时候还要跟天敌斗争。在这样的环境下,它们的鱼鳍更加强壮,身上的鱼骨更坚硬,捞起来之后表面的粘液更多,尾部比前一种鱼要肥厚……”

胡晓雯听的认真,文利勤也聚精会神。随着胡辉讲解,几个路过的人不由也驻足听他讲解。

“今天真是长见识了,多谢您。”胡晓雯感激的说。

胡辉笑呵呵的说:“我可不是凭白做好人的,你这鱼要便宜些卖给我才行。”

胡晓雯和文利勤顿时激动了,这可是要开张了啊。

胡晓雯赶紧点头,说:“别说什么便宜不便宜的,我送您两条。”

胡辉却摇头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其实是一品楼的采购顾问,专门为一品楼寻找新鲜食材的。你这个鱼非常符合我们的标准,所以打算向你大量采购。”

一品楼是省城近几年新开的,以食材新鲜出众而闻名。因为选用的都是最好的食材,一顿饭下来动辄成千上万,老百姓轻易消费不起。但是因为在食材上的严格把关,一品楼名声越来越大,又在省城开了两家连锁店,办得红红火火。时常看见能看见各种达官贵人,名流明星出入。

胡晓雯被这好消息都要冲击的要乐疯了,她点头说:“好,没问题。”

胡辉说:“那我们谈一下价格吧。”

胡晓雯稍微冷静了一下说:“您要是一次性购买一百公斤以上,我可以给您按照九五折;两百公斤以上九折;三百公斤以上八五折。”

胡晓雯给出的价格非常实在,胡辉没什么可挑剔的,当场要了三百公斤,只是要求胡晓雯亲自送货上门。一品楼总店加上两个分店,一个店一百公斤的野生鱼,不过是试试水而已。

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眼看这边生意谈成了,刚才在旁边驻足的人也过来买鱼。这些人有专门跑到批发市场买菜的附近小区的居民,也有小饭店的采购。

摊位上的鱼池没敢多放鱼,只有一百多斤,一上午的功夫很快就卖完了。

胡晓雯下午开着车去一品楼送鱼。因为她没有多余的人手,自己也不会抄鱼,只能让一品楼厨房的员工自己捞。

一开始那员工还没有当回事,结果这野生鱼太过野性,捉不好捉,捉住了还活蹦乱跳,拼命的挣扎,弄得一品楼的员工狼狈不已。

员工狼狈了,厨房的主厨却乐得眉开眼笑的。这年头,开养殖场的越来越多,相对的纯野生鱼也越来越少见。

主厨专门为这鱼设计了新菜品。菜的价格并不固定,一品楼主推这道菜,然后让客人自己选多少斤的鱼,论斤卖。客人要是感兴趣,可以去现场看怎么捞鱼。捞鱼的场景太过斗智斗勇,让这些客人更是赞不绝口。

一百公斤的鱼,在一品楼主推之下,很快就消耗殆尽。胡辉又向胡晓雯要了第二批,这一批他要了六百公斤,足够一品楼一个星期的使用。

一边向一品楼供货,农产品批发市场上每天也能够卖掉两三百斤。每天来要货的多数是小饭店,还有就是附近的居民。

这些人知道野生鱼的数量不可能像养殖鱼那样多,胡晓雯的这一批野生鱼指不定哪一天就卖光了,这野生鱼是吃一顿少一顿。

当胡辉想起要问问胡晓雯还有多少鱼的时候,胡晓雯玉坠空间里就只剩下两千来斤了。

一听这话,胡辉问:“这批卖完还有吗?”

“没有了,至少今年没有了。”胡晓雯肯定的说。

胡辉也能理解,毕竟野生鱼跟养殖鱼不一样,不可能总是有:“那这样,明年你们村要是还能有,到时候给我打电话。”

最后剩下的这些胡辉一口气要走九百公斤,剩余的一百公斤,胡晓雯在批发市场摆了一天都卖掉了。

这次总共卖了三十多万,因为一品楼后来要走的货并没有从摊位上走,文利勤主动放弃了这两批的分成。

尽管这样,三个礼拜的时间他还是赚了三万多。他觉得赚钱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他凭借着胡晓雯给他留下的最后几十斤鱼成功跟一个大渔场老板搭上了线,有了一个稳定的供货渠道。

胡晓雯卖的这批鱼,选的都是三斤以上的。

因为桃溪村流域的水不太深,最深的地方也就三米多。水域浅就导致大鱼向着水域更深的地方游去,那样的环境更适合它们隐蔽和生存。

胡晓雯把这些鱼抓进来的时候,最大的也就六、七斤。在空间里边养了五个多月,就长到十斤上下。在空间里五个月,跟外界生长一年一样,这还是在没有刻意用灵雾去催发的情况下。

这么一想,每年光靠卖鱼,就能挣不少钱呢。不过就不知道这鱼长大了之后品质是什么样的,算是散养野生鱼,还是纯野生鱼?这个问题,只能等洒下去的鱼苗长大之后才能知道了。

胡晓雯揣着赚来的三十万,飞快的回到桃溪村签订了合同。

望着进入冬季,满山的枯枝落叶,胡晓雯豪情万丈。这两千多亩的土地,可是属于她的了!

☆、第41章

估算了树木的整体价值,支付完了二十七万木材费用。时间已经来到了十一月下旬,距离来年春节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了。

好在现在农闲时节,请人来干活还是比较容易的。胡晓雯让表舅和大舅两个人牵头,各找了十个人,共计二十个人。

胡晓雯打算先把桃园这一面的山坡给整体开发出来。这一面加上桃园共计有五百多亩地,需要平整土地,修出一条道路,另外还需要拉几根电线杆过来。

关于灌溉用水,胡晓雯打算把贷款跑下来之后,就安装滴灌系统。这样只用在果园里边铺设好管道,就不用再为灌水而操心。

胡晓雯去问过了,滴灌系统一亩地是一千块钱,她一口气安装五百亩地,厂家可以给她一些优惠,整体安装下来就是四十五万。

她去跑贷款手续,大舅和表舅两个领着二十个人在荒山上干的热火朝天。他们先把这一面山坡的树木给砍伐了下来,把这些树拖到山脚下。

大舅跟胡晓雯说,这些树里边有几十棵胸围还不错,可以做成木板。胡晓雯想了一下,就让大舅留下一批,她打算在半山腰的位置上再盖一个工房。

之前桃园里的工房小了,不足以应付这么大的作业面积。这些木料可以到时候起一排木屋,直接省去胡晓雯购买建筑材料的功夫。

剩下的一大堆不好的,不成材的那些歪脖子树,就直接打电话给一家木料场,让他们给了两、三万块钱拉走了。

三道弯这边干得热热闹闹,桃溪村里边也不逞多让。

现在整个乡里都知道桃溪村正在轰轰烈烈的搞建设。这不光是因为胡晓雯平整土地从别村找了二十个人,还因为整个乡里的三个包工队都被叫到他们村里边干活。

胡晓雯给的承包款已经发放了下去,按照人头分,桃溪村村民每个人分到了三百块钱。而木材款就没有发下去,留作村子里改善旅游环境的资金。

过了一个夏天和秋天,现在的桃溪村开始把发展旅游当做是一项最重要的大事来办。为了村容村貌,这些房子就不能修的乱七八糟。

黄哲给仔细评估了这些需要修缮的人家,批了钱。这些钱并没有交到村民手里,而是专门立了一个账目存了进去。就因为怕这些拿到钱的人把这钱给挪作他用了。

他给这些人家修缮房屋估价,倒也不是都一样算钱。

有的人家是青石屋,他就按照青石屋修缮的价格;有的人家是泥砖屋,他就按照泥砖屋来修缮;更有人家是青砖或者红砖房屋,也全都按照房屋原本的建筑材料来修缮,尽量保证修缮之后和原来风格统一。

黄哲心里边有成算,这些人都是借钱修缮房屋,条件不一样,就按照他们最终能够接受和偿还的价格来修。

这边黄哲领着喊来的包工队开始给这些房屋修缮,那边今年开民宿的人也不甘落后。

村南边的人家,原本就是有钱之后从村北搬过来的,最近二三十年修建的房屋。年代、材料、修建资金的不一样,就让村南这边建筑风格参差不齐。钱多就修个小二楼,外边抹上水泥。钱少就盖个小院,用砖头垒个墙头。

这些人家原本的条件就不差,拿到分到的承包款,就买回了装修材料,自己动手。

把自家原本只是光秃秃的砖墙给涂上了墙腻子,然后又刷成白色的墙面。或者有些人原本外边是水泥墙面的,也都涂上了白色涂料,看起来比起原来光鲜亮丽了很多。

这么一看,白墙黑顶的房屋别提多出挑,多好看了。这样一来,村南房屋的风格倒是意外统一了,远远看去倒是显得村南有那么点新农村的气象。

黄哲看了之后灵机一动,干脆把村南打造成现代化的农村风格,而村北因为大部分都是上了年岁的老宅子,就维持这样的古村落风格。这样南北两边风格不同,对比之下趣味盎然,又各自保持着特色风貌,总算是有了开办农家乐的基础条件了。

周家、赵家、蔡家祠堂,还有那一口议事钟,都在村北。比起村南这边的道路要难走的多,一到雨季遍地水坑,满是泥泞。

黄哲专门拨出几万块钱,让另外一个包工队把这边的道路给修了。为了保持统一风貌,这边的路没有修成水泥路,而是用青石板铺垫而成。

桥头那里原本有个小码头,废弃之后现在破烂不堪,黄哲另外批了一笔钱让包工队重修这个渡口。用石头加长了一段距离,以便来年喜欢钓鱼的游客能有个专门的垂钓地点。

桃溪村声势浩大的修缮房屋,铺路修码头,很快就惊动了镇政府。年底了,正写一年的工作总结报告呢,桃溪村这不正是一个先进事例吗。

我镇贫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全村人齐心协力搞建设,发展旅游业,建设新农村……镇长一落笔,简直不用想,这些内容直接流淌出来。

这份报告交上去,果然引起了县级领导的夸奖,很是给镇长增添了一份政绩。

临水县开工作总结大会的时候,桃溪村的这份报告被作为今年的农村建设成功案例提了出来。胡晓雯承包桃园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赫然在列。

黄哲、赵贵、胡晓雯全都不知道这个发展,不知不觉当中桃溪村就进入了临水县上层领导干部的视线当中。

第一个受益的就是胡晓雯,原本因为时间到了年底,她去办手续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人不在去开会,或者年底工作忙,让她多等几个工作日。

结果这个会一开完,上边审批文件的打开档案袋一看,这个名字有印象,这不是刚才大会上才说过的那人吗?

人家可是被树立了先进典型,要是让人知道在我部门这里拖了后腿,那可就是他的工作失误了。

于是胡晓雯的这个贷款手续,很快的就办理完了。拿着里边有八十万的银、行卡,她还纳闷呢,不知道事情怎么会这么迅速的办成了。

拿到了钱,胡晓雯把先期款项给滴管系统公司打了过去,他们那边就过来给安装来了。

三道弯这边就只有桃园所在的这个坡面上有一个泉水口,这个泉水流出来的水道,被原来的桃园主人加宽,然后中途改向,挖到了桃园里边。

泉水口这里胡晓雯并不打算动,别说推平什么的,就连一草一木她都不打算动,就让这个泉水口保持原样,作为两千多亩土地的水源中心。

滴管系统公司的人过来勘测了一下,一开始他们还以为胡晓雯是在开玩笑。因为这边的出水量,实在不像是能够供应这么多土地灌溉的。

不过胡晓雯坚持让他们按照能够灌溉来设计,尽管觉得胡晓雯脑袋有毛病白烧钱,这家公司还是按照这样的方向设计了。

他们建议她从水潭往另外一个方向开挖一条水渠,绕着整个山体来修。为了将来考虑,这样整个三道弯取水会更加的方便,也能够节省一些后续施工的时间。

桃园那原来修的水沟地势太低了,要不然直接顺着那边的水沟修能快一点。

滴灌公司给胡晓雯设计的水渠是按照最小最窄来画的,结果胡晓雯拿到这个设计方案之后,直接手一挥,让他们把水渠给改成宽一米五,深一米多的深沟。

这让设计师摸不着头脑,胡晓雯只好糊弄他,说现在水流小是因为今年旱了,地下蓄水少,等到正常雨量水流量加大,那一点浅沟会被冲毁。

设计师只好按照胡晓雯设定来修改,看着设计师一脸郁闷,胡晓雯暗地里觉得挺抱歉的。

只有她才知道,这泉水口下方被压抑着的水流量有多么的庞大。如果不提前准备好,将来等她搬开全部的石层,汹涌而出的地下水会溢出,直到自然冲刷出合适的水道位置,才会停止肆虐。

整个滴灌系统的安装工程要几个月才能够完成,确定了设计方案,看了图纸之后,除了时不时的去看看进度,就没有胡晓雯什么事情了。

进入冬季之后,就没有什么游客再来了。为了不让桃溪村被遗忘,黄哲时不时的会发一些照片到网上去。

为了更好的宣传桃溪村,他专门开了一个微博。

一开始这个微博还没什么人关注,随着他在之前发过帖子的网站贴了微博链接,逐渐他的粉丝也多了起来。微博上,极少说到他个人的事情,更多的是村子修缮过后的一栋栋土乡土色充满风情的房屋,还有那条弯弯曲曲的青石路。

那些老旧的房屋,换了新的门窗,新的瓦片,贴了新的窗纸,重新磨平了墙面。焕然一新之后,古村落老建筑,古朴、厚重、大气的气息铺面而来。引得之前曾经来过这里游玩的人一阵阵惊叹,纷纷发出明年春天再来游玩的评论。

春节临近,在外求学打工的人们开始返乡。他们带着对家的思念,温暖的记忆回到家乡。

全国各地上演团圆的喜剧,只有桃溪村的年轻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惊吓。

不过是一年/半年没有回来,怎么就大变样了?!

作者有话要说:桃溪村第一步升级完成~

☆、第42章

“慧铮回来了啊。怎么在这儿傻站着,不回家里去?”村口傻站着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引来路过乡亲一句善意的关怀。

赵慧铮看到熟悉的大婶,才从“卧槽!穿越了,这是哪里?”这种脑内风暴中回过神来。

“婶子,这就回家了。”

“来家休息多长时间啊……”

一边拉着家常,赵慧铮和这个婶子一起顺着水泥路往村子里边走。越走近越能发现变化,这些变化之大,让他简直要认不出来这是他从小到大居住了将近二十年的地方。

往常道路两旁长得乱七八糟的草丛被清理的干干净净,每家每户门前或多或少堆放的垃圾和盖完房子的砖头沙子全都被清理走了。放眼望去,齐刷刷的白墙黑顶,整洁、漂亮地跟要迎接国家领导人视察参观一样。

终于没能忍住这个疑问回家,赵慧铮张口问道:“婶子,最近有什么领导人来咱村了?”

“没有啊。”那婶子挺奇怪的看他。

“那咱们村怎么成这样了?”赵慧铮脸上露出一个惊奇混合着不敢相信这巨大变化的复杂神色。

那婶子露出了一个骄傲的表情,自豪的说:“这都是因为我家外甥女啊!”这大婶正是胡晓雯的大妗子,大名叫做蔡芳的妇女。

在蔡芳看来正是因为胡晓雯回来承包了果园,才能有后来一系列的发展。要是没有她的桃园,旅游计划一开始绝对不会展开的那么顺利。

而后来的村容村貌整改,虽然是黄哲主持的。可是要是没有胡晓雯承包两千亩荒山的承包款以及木材费,是绝对不可能办成的。

于是在她的眼中,村子里的一系列变化,全都应该归功在胡晓雯身上。身为她的大妗子,蔡芳非常的骄傲。

“我跟你说啊,去年春天……”于是一路上,蔡琴就从桃园被承包说起,说到现在的整改计划。

赵慧铮觉得看电视剧也比不上村子里的变化有戏剧性,整个人被这传奇性的事态发展弄的都有点傻了,然而他不是一个人。陆陆续续从村外回来的桃溪村村民,站在村口总是要被震撼一下子。也不是没有人从电话里边听自己家里边的人提起过,却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变化会有这么大。

赵慧铮还算是好的,走到自己家门口的刘薇都不敢认了:“这真是我家吗?”

刘薇的家一直很穷困,家里也没有手机,上学的地方也没有同乡,也就不知道村子里最近发生的变化。

她是家里最大的,也是最聪明的一个。为了供她上大学,刘薇的两个弟弟都没有继续往下念,早早就外出打工挣钱。

刘薇家是老式的泥砖房。这种泥砖,就是用田地里的泥和沙子混合在一起,掺入被切成细条的稻草,搅拌成泥糊。倒入模子当中,变成四四方方的你胚,晾晒成砖。然后再用这样的砖垒砌成房屋居住。

别看是用泥沙子和草做成的砖,泥砖成型之后非常的结实,盖成房屋能够使用上百年,并且冬暖夏凉。只不过这种房屋有一个缺点,它吸潮,不能经受的住水灾。往往一场洪水过后,泥砖房就倒塌了。

刘薇家里祖上三代都没有积攒下什么积蓄,风吹雨打之下,泥砖房风化严重,已经算是危房范畴了。她早就在内心发誓,她毕业之后要好好工作,和两个弟弟一起挣钱,给她爹娘盖新房。

却没有想到一个学年过后,再回来看到的房屋被修缮一新。坍塌了一半的院墙重新被砌好了,全部掉落光了的墙皮重新被抹的光华平整。原先摇摇欲坠的门窗框被重新固定好了,连房门和窗户都换了新的,贴着洁白的新窗纸不说,外边还有一层玻璃。

屋顶上原本长满了枯草,在屋子里边抬头,甚至能从碎裂的瓦片中间看见天空。现在那些旧瓦片全都被黑色的新瓦取代了。

刘薇站在门前,没有觉得惊喜,反而是害怕的发抖。她害怕家里出了她不知道的变化,屋子里住的已经不再是她的家人。又害怕这样的变化是弟弟们做了什么导致的。

两个弟弟没有高学历,只能卖力气,打工挣的钱都供给她了,家里根本就没留多少。除非卖肾,要不然她是在想不出来家里哪里来的钱修的房子!

“闺女,你回来啦!”她娘从屋里往厨房走,看见门口站着的她,惊喜的喊。

半天过后,坐在家里重新盘过的土炕上,捧着一杯热水,刘薇因为惊吓而冰凉的双手才慢慢的暖和起来。

她身边母亲一边干活一边跟她念叨这一年村里发生的事情,话语里满是对大学生村官黄哲的感激。

周家祖宅的位置在整个村子曾经最好的位置上,现在它的周围被其他的房屋包围了。

周家祖宅和赵家祖宅在整个村子里边都是占地面积最大的,房屋也最多。周家最辉煌的时候,还修了一个园子。只不过这个园子后来被平了,宅基地被分给了别人改了房子。

两家的房子虽然是四四方方的院子一个套一个,一个连一个,却不是四合院。总归来说就是墙多,房间多,窗户多。所以说当初要修的时候,赵贵和黄哲都没把它算在内。

现在在周家所属权归好几个家庭,只不过现在住在这里的人家不多了。这些周家人虽然住在这里,却不是一家一房,都是堂关系。

其中一家外出一年打工的回来了,老夫妻很高兴的张罗了一顿丰盛的饭菜。一边闲聊,一边吃饭,把过去一年时间里双方的事情都唠一唠。

儿子周启功对老两口说:“修咱们家的房子,借了多少钱?”

老父亲说:“没多少,你不用操心。也不全是借的,我跟你娘还有些积蓄,也出了一些。”

赵贵跟几家管事儿的扯了很久,总算是定下了房屋主人出一部分,村里借一部分的方案。而蔡家的祠堂,最后还是蔡家分摊偿还来解决了这个问题。

周启功却很是担忧。他们家里兄弟多,都早早的离开家乡出去打工。以前都是把孩子交给父母带,这些年攒了些钱,接了孩子过去上学。孩子的学费,再加上租房费用和生活费,也没有多少积蓄,拿不出多余的钱来补贴家里。

这次回家来,他实在没想到家里边竟然翻修了房屋,虽然是村里借的,却让他心里沉甸甸的。他爹娘都老了,连田地都租给别人种,年老体弱的,可怎么能还清这笔钱?

老两口看到儿子满脸的愁容,倒是挺乐观的对他说:“我们都打算好了。虽然这房屋外边是用来看的,却没说不能招待人来住。我们也学村南的那些人家,准备新被褥,让客人住进来。”

周启功惊讶的抬头看。

老母亲也说:“洗洗涮涮的我们都行,就是吃饭要让客人们去别家解决。咱们祖宅的几家都商量好啦,你七叔家的儿子跟媳妇明年就不让他们上外边去打工了,到时候来了客人,吃饭就专门去他们家。我们老啦,精力不够,就不挣那份饭钱了。”

周启功听了这才放下心。他想了想说:“明年先看看,要是不行了,我就让我媳妇回来帮你们。”

老父亲摆了摆手,说:“可不用,你们好不容易在城里立稳了脚跟,回来干嘛。”

周启功没有多说,在外生活成本实在太高,子女的借读费就是一笔昂贵的支出。他跟他媳妇现在咬牙坚持,完全就是为了给儿女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他们两口子都想好了,等孩子们上了大学,他们就回老家来。看现在这个发展,说不定他们在村里就能挣够学费了呢。

“尝尝这个豆腐,华家的豆腐现在做的是越来越好吃了。”老母亲推着桌上的一盘大葱炒豆腐,推荐着。

华家是林场片区初期划分,撤并村落的时候从别的村子里边迁过来的。他们过来之后没有土地,只能做点小买卖来维持生活。

幸亏华家的人会做豆腐,虽然辛苦,却也顺利的在村子里边安家落户。

村子里的人口以前挺多,他们做的豆腐总是能够卖完。可是后来道路修通了之后,年轻人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豆腐生意就不好做了。

华家人有智慧,咬牙借钱买了车,那个时候,那台车还是全村的第一辆。华家把豆腐拉到镇上去卖,就这样日子又逐渐好过了起来。挣了些钱之后,华家人从破房子里搬出来,在靠近公路的村头起了新房子住。

“爸,镇上打电话了,说让再送一车豆腐。”华家的小儿子冲着制作豆腐的工作间喊。

“知道了。”华家的当家的华卫国皱着眉头,他打开存放大豆的仓库房门,只剩下寥寥数袋子大豆。

他从里边抗出一袋豆子,把豆子倒进泡豆子的水池里。

到现在,他们华家仍然使用传统工艺做豆腐。现代做豆腐的机械流程和传统豆腐粉碎豆子方法的不同,还有压制豆腐的方式不一样。使用石磨磨制大豆,比起现代直接粉碎,更不容易破坏豆子的营养细胞。而传统的压制方法,缓慢的自然沉降让豆腐内部凝结的不疾不徐,更加凝实。

这些不可被现代豆腐取代的优点,让华家的豆腐一直在镇上屹立不倒。

只不过今年入了冬之后,他家的豆腐突然变得特别抢手,做多少每天都不够卖。这让他们今年种的大豆很快就要用完了。

华卫国抓了一把豆子想,明天上镇上进一些大豆。

他却不知道,造成这种变化的,是因为他家今年秋天收获的大豆。这些被胡晓雯用灵雾润泽过的大豆,品质更出众,味道更香浓。用这种大豆做出来的豆腐自然更加的美味。

这一年被用灵雾润泽过的农作物,根本就没有引起桃溪村人的注意。除了华家种大豆做豆腐之外,其他人种玉米和高粱的,都是为了家里的牲口准备的饲料。整个桃溪村的鸡、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