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论如何让大喵乖乖睡觉[穿越] > 第156章 新帝

第156章 新帝(1/2)

目录

冀州皇帝刘炘,史称承皇帝,吉兴十二年因病大行,其子刘荃继承皇位。

虽然刘荃是少主继位,但他要面对的情况,却比历史上出现的幼主继位的情况,要好得多。

北境在两年前曾经乱过,但已由被煜亲王带兵平定;年初时反王谋逆,也被承皇帝收拾干净,先帝借此机会整肃朝纲,召集能臣……所以等刘荃从承皇帝手里得到冀州的时候,这已经是个明显优于前朝的稳局。

更何况他身边还有承皇帝为其精心挑选的顾命十二臣,几乎将可能发生的一切问题都为他考虑周全,面面俱到。

但最让蔡鹏等人暗自生畏的,还是先帝对摄政王刘煜的安排——如果说厉皇帝刘焜是个可怕的疯子,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承皇帝刘炘,恐怕是个更加可怕的疯子。

一道“可取而代之”的口谕,看似表现了先帝对煜亲王最大的信任,实则暗藏玄机,

无人敢议论此事,哪怕是背地里也绝口不提,一切似乎随着先帝宾天而结束,只是所有人心底都藏起了一个惊天动地的秘密,不知何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尚书令蔡鹏、光禄大夫丁灏等众朝臣受先帝临终托孤,辅佐少主,那些治国之策可以慢慢学、慢慢练,但现在当务之急还是要处理大行皇帝葬礼的事情。

由于冀州的传统是新帝继位时就开始修建其陵寝,虽然承皇帝的陵墓相比于其他皇帝的陵墓修建的时间略短,只修了十二年,但也不至于像厉皇帝的陵墓修建得那般仓促寒酸。

这天,新帝于紫宸殿中与众人议事时言道:“人子尽孝,无论天子庶民,以尽心尽礼为诚。所以我冀州旧制,天子居丧,心丧三年,礼丧以日代月,只服二十七日丧礼,虽于理有循,可朕心有所执。如今先帝大殓,朕会在太极南庑搭青庐三年,独身而居,竭尽孝子之礼。”

按照九州的民俗,子女为父母守孝,要二十七个月方能除服,期间不仅不可定亲嫁娶、不可在朝为官,也不可声乐享乐、服内生子,有的讲究些的人家,甚至要着麻衣素食,结庐而居。

这样守孝,是尊亲父母的常态,但放在帝王身上,却到底有碍——毕竟整个州境的大事都要帝王决议,怎可不上朝?

所以依照旧制,新帝可以日代月,也就是守二十七重孝代替三年孝期。

这原本是约定俗成的事情,但少帝却突然说要结庐守孝,守满三年。

众臣闻言,皆为少帝这一番言表所惊,不禁左右互视,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回应。

蔡鹏立于殿中,神情镇定……这件事他早就已经知晓,所以并不觉得惊讶。

事实上,刘荃已经在上朝前就与他议过此事,恳切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希望自己的帝师能够在朝堂之上支持他的决定。

蔡鹏初时有些犹豫,思虑一番过后,才答应了新帝的要求。

他以为刘荃之所以做这个决定,是因为思念承皇帝,毕竟少主乃是先帝唯一的儿子,父子俩又确实经历了种种磨难,感情甚笃。

不过他并不知道的是,刘炘确实对自己这个唯一的儿子甚好,好到连他死后儿子要如何给父皇守孝,先帝都已经跟当时还是太子的刘荃吩咐得清清楚楚。

少主如今不过十四岁,无论文治武功都不显眼,临朝都不过数月,还是个顶新的新手,更不用说做出什么丰功伟绩,能够证明新帝有治国之才。

若要让天下归服,实干路线显然要走很长时间才有效果,所以只能另辟蹊径。

既然刘荃是以仁孝之名即位,那就要想办法把这个品德表现到极致——要仁就至仁,要孝就至孝!

如果和其他继位的新帝一样,为先帝守孝二十七日,那显然不能表现刘荃的“至孝”,所以他要主动提出结庐三年,让天下人都看到帝王的诚意。

若是这件事放在任何别的成年皇帝身上,都是件非常折磨人的事情……拿孝期中必须遵守的一件事来论,就已经极难遵守了。

既然是结庐守重孝,那就肯定不能宠幸嫔妃,更不能与她们生育皇子,这对于子嗣多多益善的皇族来说,显然是不合理的。

但放在刘荃身上,情况就变得完全不同了。

毕竟他年纪尚轻,哪怕是三年之后也不过十七岁,放在寻常人家,现在就谈人伦之事,确实为过早。

更何况他原本就体弱,太早行房事更是有损精气,还不如借这个机会继续调养,“养精蓄锐”,三年之后再与嫔妃生育子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且刘荃的出身,在某种程度上其实算是有污点的——因为他的外家徐氏,可是参与了谋逆的罪人。

所以这个时候,新帝就更要想办法营造一个完美的形象,来消除外家谋逆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然,先帝此计若是只针对刘荃一人,那还谈不上一箭双雕的绝策……

他真正要防范的,始终有摄政王刘煜。

宾天前亲自用那道“可取而代之”的口谕把煜亲王这个新帝的皇叔置于尴尬为难的境地,再让刘荃用孝作为武器,抵御可能有不臣之心的皇叔。

不论是反王造反,还是皇族夺嫡,无论再怎么牵强附会,也要“师出有名”。

要么是清君侧、治小人,要么控诉暴君如何残暴不仁、不敬祖训、倒行逆施……总之造反的人必须要给天下人和后世一个理由,证明“不是他要造反,而是他不得不反啊”。

现在新帝至孝,愿为承皇帝守孝三年,乃是天下的表率,若有人在圣上为先帝守孝的时候造反,实在难有理由“师出有名”。

因为造反者不能跟天下人说,那个乖乖给先帝守孝、而且还守孝三年的皇帝是个暴君、是个昏君。

换言之,孝期不仅能给刘荃树立一个仁孝的好形象,而且还形成了一道盔甲。

哪怕煜亲王确有不臣之心,也不敢在这个时期轻举妄动,而要寻找到更为“合理”的借口,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足以让煜亲王头疼很久。

而且等到三年孝期一过,煜亲王就更难以帝王本身的瑕疵入手来创造这个借口了。

就好像七出三不去中,“与更三年丧者”不可去一样,给父母守了三年孝的女人不能随意被出妇,给先帝守了三年孝的帝王德行好,口碑佳,就更不好随意去推翻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造反的人不像厉皇帝刘焜那样是个随心所欲的疯子。

看煜亲王以往的表现,在他被魇症缠身、最有可能发疯的时候都没有疯,现在魇病都好了,那疯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

这背后的故事怎样曲折,众臣并不知晓……他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在新帝说出一个决定的时候,表明自己该有的态度。

丁灏见煜亲王不表态,已经习惯,所以并不觉得奇怪。但他见百官之首的蔡鹏也按兵不动,还以为中书令在默默思考该如何劝说陛下,于是心中微动。

他与蔡鹏虽皆为顾命大臣,但在先帝和陛下面前,自己不如蔡鹏得到上位者看重,却是事实。

位极人臣,当然也是所有为官者的心愿,但想办法在陛下心中占据更多的位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好好筹谋,步步为营。

蔡鹏曾在京中为官,后去偏远贫瘠之地辗转多年,以博学见长,可教导殿下史书国策。

他自己则从地方大员一路回到天京,出身世家,深谙为官之道,也熟识各级政务,将来可辅助君王处理实务。

只不过天子眼下才十四岁,离真正的亲政还早了些,所以学习显然是他现阶段更重要的事情,身为帝师的蔡大人比丁大人更得圣意,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但丁大人觉得,这种情况,不能一直持续下去,总要有些变化才行。

丁灏觉得,刘荃不像先帝,他并非心思深沉之人,而且年纪尚小,心思单纯,耳根也比较软,这时候在他身边的臣子必须表现得稍微强势一点,让其心生崇敬,才更容易得到陛下的注意和信任。

所以听了陛下之言,丁灏迅速在心中形成腹稿,趁蔡鹏还未出声,就抢占先机。

但此时的丁灏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与蔡鹏其实皆有才能,只是各有所长,为何蔡鹏在先,他暂时在后。

丁灏自己好强爱争,蔡鹏不争却身居高位,再加上耿直的开元和生性谨慎的乔成……

先帝给儿子选顾命大臣的时候,可不仅仅考虑了他们能力的大小,术业的专攻,还仔细预测了他们未来如何相争、如何站队,才能让刘荃稳坐高台,坐享制衡之利。

想到这里,他立刻动身出列,拜而道:“陛下,人之大孝,在乎善继,既有枢务之重,军国之殷,纘而承之,不可蹔阙。以日易月,乃是祖制旧章。先帝亦留有口谕,令陛下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还望陛下斟酌。”

丁大人说得有理有据,有条不紊,立刻得到不少支持,刘荃也微微点头,似乎陷入了思考。

过了一会儿,蔡鹏依旧没有表态,这时候年轻的帝王又开口道:“丁卿所言,有理。朕为天子,国事繁忙,如因居丧,荒怠政务,那确实违背祖训和先帝的嘱托,反为不肖……”

就在众臣以为刘荃被丁大人说服的时候,他却话锋一转,又言:“但朕心意已决,不愿改志……不如这样,三年内朕仍在太极宫南庑青庐独居,但孝中如常临朝,繁细仪节着由煜亲王主持,这样既不误军国大事,又可行为人子之职,即可两全。”

他目光坚毅,确实是心有决意、不再轻易被旁人左右的样子。

听到天子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众臣无不感念先帝与圣上情谊深厚,新帝仁厚纯良,有明君之相。

一直都在沉默的煜亲王继续保持沉默,但刚刚没有发言的蔡鹏却终于有了动作。

他与丁灏一般出列,跪地向新帝行了叩首大礼,言道:“陛下仁爱,至情至孝,实乃我冀州之福,社稷之幸。”

如此一来,就是明确表示支持陛下决定的意思。

众臣见中书令已经表态,自然也随之附议,整个殿内一派和谐。

既然是帝王之令,宫中当然立刻行动起来,不出半日,太极殿南庑就搭起青庐。

然而,还没有等皇帝住进去,慈安殿就传来不好的消息。

自谋逆案之后就一直卧病不起的太皇太后,在先帝宾天之后因为悲痛难忍,导致病情恶化,经御医全力救治之后仍然回天乏术,在承皇帝大行之后第三日,殁。

――――――――――――――――――――――――――――――――――――――――

先有承皇帝宾天,后有太皇太后病逝,吉兴十二年对于整个冀州皇室来说,确实是个值得悲伤的年份。

先帝的一生跌宕起伏,精彩纷呈,而太皇太后的一生,也不输其势。

太皇太后出身徐氏,乃是敬皇帝于亲王建府时迎娶的结发妻子,后敬皇帝继位,她顺理成章地被封为皇后。

那时候徐家还未成长为能够把持朝政的外戚,徐皇后在出身尊贵的贵妃、蒋妃面前,以及年轻貌美的高妃面前,委实没有太大的优势。

但好在敬皇帝虽没能给她爱意,却给了嫡妻足够的尊重和爱护,甚至因为心有亏欠而补偿徐家,拔擢其父兄、子侄,令皇后亲族迅速崛起,拜相封侯。

徐后一生无子,但作为厉皇帝和承皇帝的嫡母,而且两位皇帝的生母又都早逝的情况下,徐后被尊为皇太后,并逐渐统领后宫。

厉皇帝好骄奢享乐,但对女人的兴趣不如对shā • rén的兴致高,一干妃嫔要么连府邸时期都没有撑过就香消玉殒,要么因厉皇帝的遗旨被迫殉葬,结局凄凉。

所以徐太后在厉皇帝时期,于后宫之中并没有多少实际的表现——当然,她也不敢有什么表现。

虽然厉皇帝选择谁做继承人,旁人根本无从干预,但徐家一直暗中支持刘炘,最后既然是刘炘成功登顶,他们也就有了兴王之功,并以此恩德挟制承皇帝多年,可谓一次投入,得无数回报。

承皇帝刘炘在亲王时期就纳了徐氏女,虽然继位之后没有马上立其为后,但他对徐太后的态度一直未变,始终保持谦卑,对太后非常尊敬。

在徐家倒台之前,他们可是非常风光的,而徐家支柱和核心的,不是庆国公徐彭理,而是身居宫中却能掌控各处的徐太后。

承皇帝喜欢了谁、宠幸了谁、亲近了谁,都逃不过徐太后的眼线。

于是年轻貌美的沅嫔、出身蒋府的琬嫔多年都未能出头,连封妃也是一个死后追封,一个在失去孩子被帝王补偿才升的妃位。

而在她的支持下,徐家所出的徐贵妃,生了帝王独子之后几乎得到“独宠”。

徐太后最明显的一次失察,恐怕是让承皇帝的沅嫔生下了二皇子和三皇子那次。

非徐贵妃所出的皇子,若是一旦长大成人,对于徐家来说会是巨大威胁。

徐太后经历多朝,颇有谋略,得知两个皇子的存在之后,她当机立断,找来道士给两个皇子判言“祸主双星”的命格,并将他们除之。

若不是煜亲王将他们带走、藏在自己的王府里,承皇帝就真的只剩下刘荃一个儿子了。

当然,这件宫廷秘事只有极少数的人知晓,大部分参与其中的人被刘炘、徐太后或徐家灭口,所以天下人并不知道徐太后曾经做了这等颠倒黑白、诛杀皇子的惊天之事。

但徐太后的威仪,却从不因此减少几分。哪怕是后来徐贵妃被废,徐太后和徐家也安然无恙。

至于承皇帝几次坚持己见,因最后都不了了之,并没有引起徐太后足够的重视。

所以,不可一世的徐太后和权倾朝野的徐家想不到,他们眼中懦弱可欺的帝王在亮了几次爪子却仍旧奈何不了他们,只是承皇帝暂时蛰伏而表现出来的假象。

等到穷图匕见的时候,他们的脑袋其实只是挂在脖子上面的摆设,随时都要身首异处了。

徐家确有谋反之心,被承皇帝利用,与烠郡王相争,两败俱伤后又被帝王一网打尽,一点都不冤枉。

从那时候开始,徐太后不断走向辉煌尊荣的一生,似乎就开始进入悲惨的时期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