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1)(1/2)
大长公主惊诧不已,面上却早已换上和色。听得这话,她笑笑,将笞条递回世妇手中,道,“陛下哪里话。我正奉命管教女君,未想陛下驾到,有失远迎。”
“哦?”皇帝看看世妇捧着的笞条,未几,终于看向徽妍。
徽妍神色不定,忙转开目光。
“想来女君有错,以致姑母动了规法。”皇帝道。
“我闻得女君昨日冲撞了陛下,身为教习之长,深愧也。女君将为皇后,礼法不循,何以服人?”大长公主慨然道,“故此,我等今日特来府中管教女君,以全职责!”
皇帝颔首:“姑母尽心尽力,朕甚慰。朕今日来,亦是为此时。”他说罢,却看向戚氏,道,“夫人,宫中有些余事待处置,须徽妍前往,未知可否?”
徽妍的心猛撞一下。
戚氏回过神来,忙道,“敬诺!”
“多谢夫人。”皇帝笑笑,令侍从备车。
大长公主讶然,看看昌虑长公主,忙道,“陛下要将女君带回宫?这……”
“若姑母恐今日责罚未行,坏了规法,朕可允诺,绝无此事。”皇帝道,说着,从旁边的世妇手中拿过笞条,“朕的皇后,朕自会管教。这责罚不必姑母亲为,朕代劳便是。”说罢,对大长公主及戚氏等人一颔首,拉起徽妍的手,往宅外走去。
包括大长公主在内,众人皆愕然结舌,面面相觑。
众目睽睽之下,徽妍又羞又恼,使着暗劲想挣开皇帝的手。皇帝的气力却大,神色如常,一路将她带着走。
“你若想留下听姑母训斥,朕便放手。”皇帝忽而低低道。
徽妍一愣,忽地窘然。
皇帝并不停留,径自带着走出宅门,登了车。
众人忙跟在后面,行礼送了皇帝。
望着远去的车马,大长公主的脸一阵红一阵白,不可置信。
昌虑长公主看看大长公主,心中叹气。
大长公主许是人缘太差,教习这么许久,竟也没有提点过王徽妍与皇帝的关系。
这位姑母一贯恃才清高,又不肯服人,行事古板,性情不讨喜。故而从前先帝在时,她虽为长姊,却不得先帝喜欢,一直在丈夫的封地中生活。直到如今皇帝将立后,考虑大长公主作为长辈,主持教导新妇,最是合适,这才将她召回长安。本来这主持教习之事,大长公主和昌虑长公主都挂个名罢了,说出去好听,并不必插手许多。可多年过去,大长公主还是老样子,凡事要强,又不肯变通。王徽妍虽将要立后,大长公主却并不十分放在眼里,几番来查问课业,都有些刁难之意。奈何王徽妍年纪虽轻,学问却好,丝毫未落下风。今日之事,虽大长公主并无道理,但在昌虑长公主看来,实是借题发挥。
昌虑长公主不想得罪徽妍,方才在堂上,一度担心无法收拾,后悔跟来。她也想让人去告知一声皇帝,却恐怕来不及,只好尽力劝着……幸好,皇帝来得及时。
如今事情还算得了善终,她松口气,也不再计较。
“姑母累了,还是回堂上歇吧。”昌虑长公主微微一笑,和气地对大长公主道。
大长公主看看她,仍面色犹疑,“陛下……陛下这般……”
“陛下还年轻,难免急躁些。”昌虑长公主道,意味深长,“姑母,帝后情深,岂非好事?”
大长公主明白她话中之意,看她一眼,虽面色仍不定,也不再多说。
*****************
虽然说开,但皇帝仍不放徽妍回家,马车径自入了未央宫。他振振有词,说如果让她回家,天知道又会胡思乱想出些什么来,这两日就待在宫中,何时想通了何时回去。还说,他已经得了戚氏准许。
徽妍无语,此人向来无赖,说什么便是什么。
马车辚辚驰着,徽妍坐在车上,走了好一段,仍觉得面上烧烫。
皇帝却是一副若无其事之态,坐在旁边,看着她。
谁也没说话。
徽妍离开他一些,坐端正了,却不自觉地把头扭向一边。
皇帝嘴角撇了撇,忽然,把那根笞条拿了起来。
徽妍发觉,唬了一下,盯着他。
皇帝却只是将笞条在指间熟稔地把玩,片刻,放下。
“方才,为何不随王车郎入宫?”皇帝缓缓道。
终于回到了此事上,徽妍目光定了定。
“你若还想着李绩那事,如今朕便带你去廷尉署,当着你的面放人,如何?”皇帝道。
徽妍看着他,忽而觉得有些啼笑皆非。
“陛下以为,昨日我二人争执,是为李绩之事?”她问。
“莫非不是?”皇帝反问。
徽妍沉吟,道,“陛下,妾有二事问陛下,陛下定要如实以告。”
二人昨日已经争执过,如今重新面对,亦不必再拐弯抹角。皇帝看看她,“何事?”
“陛下,妾昨日说过,妾与李绩并无私情。陛下信么?”
听她提到李绩,皇帝脑门几乎跳了一下,但看她神色认真,只得按捺着答道,“信。”
“妾经商之事,陛下也知原委,还恼么?”
“妾做了皇后,将来若仍有想做之事,或识得了友人,可仍如现在一般为陛下所容?”
“那要看是如何之事,如何之友。”
“这便是陛下与妾的矛盾所在。”徽妍道,“陛下有容人之量,但不信妾行事之度;妾愿与陛下偕老,却不知将来会有何事如昨日一般触怒陛下。陛下与妾,两情相悦而成婚,妾之幸也。然,若陛下与妾彼此不足信,你我婚姻便如那虎魄中的小虫,虽观之甚美,却终深陷牢笼,困顿而亡。如此婚姻,又有何益?”
皇帝看着徽妍,双眸深深。
“说完了么?可轮到朕了么?”过了会,他问。
徽妍不说话,片刻,点点头。
“朕所以一直押着那些胡商不放,是因为此事主使之人还未寻出,放了他们,恐怕打草惊蛇。”他缓缓道,“且,朕从未因你做喜爱之事或结识他人而恼怒。”
徽妍闻言,张张口,正要反驳。
“至于李绩,朕所恼,并非因你认识了他,而是你从前,竟觉得与他一道经商比嫁给朕更好。你说起经商时,毫无愧疚,且引以为傲,而这些,皆与朕无关。”皇帝说着,唇角浮起一抹自嘲,“王徽妍,朕食五谷,有生死,喜怒长随。朕亦是人,连嫉妒也不可么?”
徽妍哑然,望着他,莫名的,面上腾腾冒起了热气。
“故而你与李绩经商之事,朕得知之后,确曾恼怒,未体谅你,此朕之过也。”皇帝继续道,神色亦认真,“可你细想,朕可是黑白不分的昏聩之人?你依据一次争执,便以为朕与你不足信,而备说日后艰难。王徽妍,你这般对朕,又有几何公平?”
徽妍的心扑扑跳着,不知是这场问对太引人深思,还是皇帝方才的话太戳心。
皇帝注视着她,“如今你我都不过只是想想说说,再有理也不过凭空辩驳,不将日子过下去,怎知将来到底如何?”
徽妍沉默片刻,低低道:“可陛下不是别人,若将来陛下与妾都觉得不好了,还能反悔么?”
“王徽妍,你我还未成婚,为何你总要说到无情之时!”皇帝终于按捺不住,有些气恼,“朕问你,你经商之前,莫非也曾想过将来也许会赔得血本无归,裹足不前?”
徽妍摇摇头:“不曾……”
“你连经商都敢碰,人都敢杀,却不敢跟朕过日子……王徽妍,你看着朕!”皇帝的手握在她的双肩上,不让她回避。
徽妍无法,只能看着他。
只见那目光灼灼,带着些许怒气,“朕说要娶你之时,你都答应得好好的,如今却要反悔?!”
徽妍说不出话来。她知道皇帝很有些辩才,但这番话,她一个字也反驳不得。
心绪在激撞,她望着他,眼眶忽而发热。
皇帝皱眉,“不许哭,有话说话。”
“妾不曾哭……”徽妍刚说出来,声音却断在了哽咽上。
皇帝目光一动,突然低头,将她的唇堵住。
吻依旧如从前般热情,却多了几分粗鲁和霸道,似乎不允许她有任何反抗。徽妍的身体僵着,少顷,放开了紧攥着他衣服的手,攀上他的脖颈。
他的气息,她已经许久没有触碰。
徽妍承认,自己就算最苦恼的时候,也没有讨厌过他。这两日,她每每想到他生气时的模样,就觉得心里难受。二人身上的温热,彼此都能感到。两日来的纠结与委屈,如同入春的河冰,渐渐消融,随这辚辚的马车之声,抛在了无垠的虚空之后。
“你不许走。”皇帝亲吻着她的耳畔,低沉的声音带着威胁。
徽妍没有答话,只把头埋在他的颈窝上。
“说话。”皇帝的手臂紧了紧。
“好……”徽妍心底叹口气,唇边终是浮起无奈的笑。
*********************
待得到了漪兰殿前,徽妍才随着皇帝下车,就听到了蒲那和从音的声音。
“徽妍!”
“徽妍!”
看去,只见两人高兴地跑过来,后面跟着王萦。
徽妍露出诧异之色,看着她,未几看向皇帝。
“今日都是萦女君之功。”皇帝微笑,“若非她,你如今已经受了大长公主的罚。”说罢,看着王萦,“萦女君今日做了善事,可想过要何赏赐?”
王萦笑眯眯的,向他行了礼,道,“陛下将二姊带回来,便是赏赐。”
皇帝抬了抬眉梢,调侃地对徽妍道,“你姊妹都比你嘴甜多了。”
徽妍看着王萦,唇边亦露出笑意,拉过她的手,问她前后之事。寒暄着,众人一道走入殿内,却见六皇子刘珣也在。
“兄长。”他向皇帝行礼。
王萦方才已经对徽妍大略地说了先前之事,徽妍看着刘珣,亦行礼,“多谢六皇子照拂。”
“女君客气。”刘珣道。
这时,蒲那瞥见皇帝手上的笞条,好奇地问,“舅父怎拿着竹鞭?”
“这个么,”皇帝瞥一眼徽妍,“有人不听话,记着二十笞条在朕手上。”
蒲那和从音小脸一变,看向徽妍,怯怯道,“是……是谁不听话?”
徽妍没好气地看皇帝一眼,拉起他们的手,“不是你二人。”
她的神色虽仍有些别扭,二人之间说话却已是如常。皇帝也不强求,笑笑,抱起从音,往殿上走去。
王萦在后面落着几步跟着,看着皇帝和徽妍的背影,喜滋滋的。
“你如今放心了?”旁边忽而传来一个声音,王萦看去,是刘珣。
“甚放不放心?”王萦忙收起面上的傻笑,若无其事。
刘珣看着她:“你方才不是很担心么?还特地来见陛下。”
王萦笑了笑,赧然。
“方才,还是多亏了殿下。”她说。
刘珣不答话,看着殿上。
“你很喜欢你二姊,是么?”
王萦颔首:“正是。”
“为何?”刘珣意味深长,“因为她会当皇后。”
王萦一愣,啼笑皆非。
“自然不是。”她想了想,道,“我二姊是世上最好的人。我幼年之时,最喜欢跟她玩耍,后来她虽去了匈奴,我也总惦记着她,见到她归来时,我好几日都以为是做梦……”她见刘珣不发一语地看着自己,忽而觉得自己说的似乎太多了,有些不好意思,“殿下不是我家的人,不明白这些。”
刘珣看着她,目光深沉。
“你怎知我不明白。”他淡淡道,却没再多说,转身走开。
王萦看着他背影,有些错愕。
心想,生得好看是好看,但真是个喜怒无常的怪人啊……76
☆、77|
天色已经擦黑,皇帝让宫人呈膳,与众人在殿上分席坐下。
徽妍照例带着从音,皇帝照例带着蒲那,对面,刘珣坐在皇帝下首,王萦次之。
王萦上次与皇帝共膳,皇帝还是“刘公子”,虽知他随和,但王萦还是不由地紧张。一边吃着,一边不时瞅瞅皇帝,又瞅瞅徽妍。刘珣却是吃得快,没多久,便吃饱了,宫人要给他添膳,被他止住。
“兄长,”他对皇帝道,“今日高乡侯生辰,家中置宴,请了我去。”
皇帝讶然,看看外面天色,“你去到,只怕宴都快散了。”
刘珣有些为难,道,“可高乡侯是是亲自来邀,我也答应了……”
皇帝知道他与京中的几位侯门贵胄较好,高乡侯此人,人品亦尚可。他也不多言,道,“去吧,只是不可多饮酒。”
刘珣听着,面上露出笑意,忙应下,向皇帝行礼告退。
徽妍在一旁看着,知道皇帝其实还想多留他一会。但皇帝对这个弟弟一向宽和小心,他想做什么,皇帝并不多加干涉。
对待在乎的人,他似乎从不会真正地用天子之威相压。
徽妍心中好像有些软软的东西,瞅皇帝一眼,掩饰地继续低头,捧着杯子喝一口水。
******************
高乡侯在长安颇有名望,人缘亦好,生辰之宴,登门赴筵者皆贵胄。虽已入夜,宴乐却是正欢,堂上有歌舞,苑中有雅声,男子女眷,或在堂上饮酒,或在苑中散步攀谈,笑语琳琅。
鲤城侯手执酒盏,与友人谈笑一阵之后,缓步走到一处偏僻无人的水榭里,听着远处传来的乐声,独自饮酒赏月。
夜风徐徐,他凭栏而立,正饮下一口酒,忽而听见一点叮当的环佩之声,回头,却见灯笼柔和的光里,一个女子径自走过来,修饰精致的面容衬着华美的衣饰,贵气不凡。
鲤城侯莞尔,朝她举举盏,“侯女。”
窦芸却毫无笑意,盯着他,神色不定。
“我的人看到陛下今日去了王府,为她顶撞了大长公主。”她低低道,“你那计策,全然无半点用处!陛下还派人去了乡中查申平来路,搜到了财帛,赵弧也被拘下,若廷尉查出了是我……”
“那是侯女沉不住气,多此一举,又去找了那赵弧所致。”鲤城侯不紧不慢,打断她的话,“我早说过,不可操之过急,急则误事,侯女不听,擅作主张,坏了事,却来怨我?”
窦芸面色一白。
“我劝过侯女谨慎,”鲤城侯道,“申平虽肯卖命,死无对证,但行事还须周全些。可侯女做到几分?若非申平拿到财帛之不收好,留了把柄,廷尉怎会追查而来……”
“住口!”窦芸登时恼怒,打断,“这都是你的主意!都是你教我做的!我……我要告诉陛下,此事前后都是你在主使!”
鲤城侯笑起来,声音从容无惧,让窦芸听得背上一寒。
“侯女若决意如此,现下便可入宫觐见。不过侯女切莫忘了,申平是侯女找的,财帛是侯女给的,就连那赵弧,也只知道侯女。”他缓缓道,看着窦芸愈加苍白的面庞,笑意更深,“侯女无凭无据,陛下会信谁?”
窦芸头脑“嗡”一声,呆呆看着他,忽然,目中凶光一闪,朝鲤城侯扑过去。
鲤城侯却似早有预料,身形敏捷一闪。窦芸只觉腕上一麻,未几,已被他制住。
“铛”一声,一把短刃落在了地上,被鲤城侯顺势踢入了池中。
窦芸用力挣扎,却根本挣脱不得,喉咙被鲤城侯扼着,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
“你若是害怕陛下震怒降罪,其实亦不是无法化解。”他在她耳边低低道。
窦芸忽而停住,抬眼看他。
“世间何其不公。”鲤城侯注视着她,目光怜悯而温和,“侯女这般痴心一片,为他做了这么许多,可他何曾在意过你?你高贵美貌,何人不称赞,他却倾心他人,视你若凡尘一般,反还要将你落罪。侯女扪心细想,你身受厄难,他却将人执手享乐,侯女甘愿否?而让侯女深陷如此绝境的,又是谁?”
窦芸忽而觉得身上气力尽失,看着鲤城侯,双眼空洞,额头沁出细汗。
鲤城侯却神色如常,将她松开,扶着她站稳。
“侯女,凡事莫往坏处想。天无绝人之路,但看侯女敢走不敢。”他缓缓道。
窦芸听着这话,不解其意,忽然,发觉手中被他塞了一个物什。
低头,却见是一个小小的锦囊,模样平凡,随处可见。
窦芸讶然:“这……”
“这是我最后一次帮侯女。”鲤城侯看着她,目光意味深远,“我听说,陛下甚爱食府上佳肴。”
窦芸目光一闪,忽而明白了什么,睁大眼睛。
“只要还未事发,一切都来得及,全由侯女。”鲤城侯声音柔软,说罢,对着一礼,转身而去。
夜风和缓清凉,远处的乐声依旧悠然。
窦芸立在原地,怔怔发呆,一动不动。
鲤城侯却步态悠然,看看手中的酒盏,里面的酒液已经全洒了,微微扬眉。
“君侯。”一个声音忽然从前方传来。
鲤城侯讶然看去,却见是刘珣走了过来。
“殿下迟了。”他莞尔。
“宫中有些事。”刘珣道,说罢,往水榭里瞅了瞅,“君侯方才在与怀恩侯女说话?”
“碰巧遇到,问候问候怀恩侯罢了。”鲤城侯道,说着,望望远处,饶有兴味,“高乡侯府中的伎乐颇有盛名,待我引殿下观赏。”说罢,带刘珣往热闹之处而去。
刘珣应声,跟着他,走了两步,却忍不住回头。
水榭里,光影绰约,窦芸仍然立在那里,却不似在观景,定定的,犹如一尊泥塑。
☆、78|
“……之后,她化作织女星,长居河汉之畔。”
夜色渐浓,蒲那和从音躺着榻上,徽妍一边给他们讲着故事,一边掖了掖被角。
王萦也躺在一旁,看着徽妍。她记得这些故事,在自己幼年之时,徽妍也曾给自己讲过,如今听着,不禁笑起来。
“王子居次可还记得织女星?从前在王庭看过,就在河汉之际,甚亮。”徽妍问。
蒲那和从音都想了想,过了会,蒲那说,“记得。”
“从音也记得。”从音说。她依偎着徽妍,思索着,眼睛里丝毫没有睡意,片刻,忽而问,“他们说,母亲如今也变作了星辰,是么?”
“是。”徽妍答道。
“亮么?在何处?”蒲那忙问。
“就在南天上。”徽妍见他们就要起身出去看,忙道,“王子居次,要睡了!”
“我想看看母亲。”蒲那道。
“从音也要看。”
王萦见徽妍一脸无奈,知道此时皇帝还在正殿上,等着她把小童们哄睡了过去。
“二姊去吧,我带他们去看。”王萦也起来,给小童们披衣。
徽妍讶然。
王萦笑笑,眨眨眼,“二姊忘了?那些故事,我也会说。”
徽妍看着她狡黠的眼神,面上忽而赧然。
*********************
皇帝在殿上翻着简册,听到脚步声,抬眼,见是徽妍。
“今日这么早?”他放下简册,话才出口,忽然听到殿外传来些许小童的欢闹之声,愣了愣。
“萦在跟他们玩耍。”徽妍走过来,在他身旁坐下。
皇帝了然,看着她,目光带着笑意,自然地将她搂过来。自从徽妍回家待嫁,二人已经许久不曾有过这样的时刻。徽妍在家的时候,也时常怀念,觉得待到再坐在一起的时候,自己会有许多话跟他说。
但心愿成真之后,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看着皇帝,忍不住笑。
“笑甚。”皇帝亦莞尔,捋捋她的头发。
“妾在想,”她将皇帝的手拉下,握在手中,“将来成婚了,陛下与妾也每日这么过下去可好?”
皇帝一愣,立刻道,“不好。”
徽妍不解:“为何?”
“你成了婚还想每日先哄了小童再来找朕?”皇帝一脸不高兴,“那成婚有甚意思。”
原来是想着这个,徽妍无奈。
“可王子居次是陛下接回来的,”她说,“妾也曾许诺要照顾他们。”
“又不是不陪睡便不是照顾。”皇帝反驳,搂着她,往殿外瞅了瞅,低声道,“你妹妹不是也做得甚好?朕明日就下旨让她替你做女史……”
徽妍哭笑不得,不待他把话说完,用力挠一下肋下。
皇帝目光一紧,将她的手捉住,顺势倒下,将她压在榻上。
耳鬓厮磨,热气交缠。二人像从前一般拥吻,享受着难得的温存。不过从前,皇帝一向适可而止,不过分逾越。而今日,他似乎特别不愿意放开,吻得徽妍晕晕乎乎,好不容易得了喘气之机,却又发现他的手已经伸到了衣服底下,手指摩挲在敏感的肌肤之间。
徽妍大窘,忙捉住他的手,皇帝却不肯停,用另一只手去扯她的腰带。
“陛下……陛下!”徽妍羞赧不已,忙将身体蜷向一边,不让他继续。
这时,殿外传来蒲那和从音追逐的笑声,“我要去找舅父……”话才出口,似乎被什么人止住。
二人一愣,忙下意识地各自放开,坐起来。待得再望向殿外,那些声音已经没有了,大约是宫人们将他们带了回去。
四周安静。
皇帝的面上,神色不定,泛着红晕。
徽妍衣衫凌乱,手忙脚乱地整理着,更是红透了耳根。
二人对视,徽妍看着那张不甘的脸,片刻,忽然再也绷不住,笑起来。
“不许笑!”皇帝威胁地掐她肋下,却被徽妍躲开。皇帝捉着她,再度将她压住,亦不禁跟着笑。
二人再度拥着,倚在榻上,却没有继续方才之事。
皇帝贴着徽妍的背,手指拨弄着她的头发,过了会,忽而道,“朕已经告知廷尉,明日就放了那些胡商。”
徽妍目光忽而一动,回头看他。
只见他并无玩笑之色。
“陛下不是说怕打草惊蛇?”她问。
皇帝嘴角弯了弯,“惊不惊蛇,已无所谓。”
徽妍讶然,想了想,“陛下已经知晓了是谁?”
皇帝沉默了一下,道,“还须再确定。”
徽妍看他神色和语气,似乎并不想说更多,也不追问,颔首。片刻,却小声道,“明日释放胡商之时,妾想到牢狱中看一看。”
皇帝的手指停住,脸微微拉下。
“为何要去看?又不信朕?”他说。
“不是。”徽妍忙道,不好意思道,“陛下,这些胡商都是妾友人。此番连累他们无辜下狱,妾心中实愧疚,故而想见一见他们,致个歉。”
“致甚歉。”皇帝不满,“朕也不曾亏待他们,不过请到牢狱里待了两日。你都快做皇后了,你致歉,他们受得起么?”
徽妍听着这强词夺理的话,又好气又好笑。
皇帝见她瞪起眼,唯恐她又来讲大道理,忙道,“朕不过说说,你要去便去。”
徽妍这才缓下神色,看他心不甘情不愿的模样,眼睛一转,“陛下若不放心,不若与妾一道同往。”
“想得美。”皇帝哼一声,不紧不慢,“朕就不必去了,吓着了你的友人,又是朕的错。”
徽妍笑起来,转过来抱着他,把头埋在他的怀里。
“陛下明日要做甚?”过了会,她问。
皇帝听着,闭目养神的眼睛微微睁开。
“自是做些大事。”皇帝说着,声音仍像在打趣,眉宇映着烛光,却是深邃,目光幽远。
*******************
第二日早晨,徽妍料理了蒲那和从音的起居之事,让王萦代自己监督他们识字背诵,乘车往廷尉署的牢狱。
她已经让人告知了吾都,车马才到廷尉署,她看到吾都已经等候在门外。
管牢狱的府吏已经得了皇帝谕令,徽妍来到,客气地行礼接待。
出乎徽妍意料。
她以为所谓牢狱,必是四面高墙,栅栏重重,潮湿恶臭不堪。不料待得府吏引入,却见虽然也有高墙栅栏,却是整洁,两三人一间,地上,席子铺盖俱全。
“我等拘捕之时,陛下便已有令,说这几位胡商未定罪前并非犯人,不得慢待,亦不得用刑。”狱吏解释道。
徽妍见得这般,不知说什么好,忙颔首谢过。
狱吏打开牢门,将几名胡商放出。见到吾都,众人皆是大喜,笑呵呵地上前与他抱在一起。
李绩关了两日,脸上的胡子长起来,颇有几分沧桑之感,看到徽妍,他愣了愣。
众人看到她,面上的笑意亦有些僵住。
吾都见状,忙道,“诸位!今日能出来,全是靠了王女君啊!”
徽妍知晓他们心中在想什么,上前,向众人深深一礼,“这两日连累了诸位,妾深愧。”
众人虽也有怨气,却都知晓徽妍是何等身份。看着她竟行礼致歉,众人面面相觑,有些不知所措。
李绩沉默了一下,上前代众人还礼,“女君之礼,我等实不敢当。这两日,我等在狱中并未受许多为难,如今得释,已是感激不尽。”
徽妍知道他说的这些都是场面话,但这般场合,也只有如此。
到底有惊无险,出了牢狱,胡商们见了外面的街道,都轻松许多。李绩走着,忍不住回头,忽而见徽妍就跟在后面。她看着他,犹豫一下,道,“李君,可否借一步,我有些话说。”
李绩沉吟,颔首。让吾都等人先走一步,自己跟徽妍慢慢踱着。
徽妍开口道:“这两日,实辛苦李君……”
话没说完,李绩打断道,“女君若要致歉,方才已经说过。我等皆行商之人,比这狱中艰苦百倍之处也待过,不算什么。”
徽妍见他如此,苦笑,只得不再提。
李绩看着她,面色和缓下来,问,“宫中那内侍自尽之事,可有查出了眉目?”
徽妍道:“我也不知究竟如何,但廷尉已查明,李君与我皆无干。”
李绩颔首,若非如此,他们现在也不会安然出来。
“赵弧呢?”片刻,他又问,“我听讯问的人说,赵弧去向御史告发,说我贿赂了周令丞。”
“赵弧仍在押,妾姊夫,当日就放了回去。”
李绩看着她,目光意味深长,“只怕若非女君,这些事不会了结得这般快。”
徽妍听出了这话之意,嘴上想否认,但自己心中亦明白他并未说错。
她没答话,只笑了笑,道,“陛下不会冤枉无辜之人。”
李绩不置可否。
*******************
皇帝早晨与大臣议事,散了之后,还未到午时。
他问徐恩,漪兰殿那边在做甚。
徐恩将徽妍往廷尉署之事如实相告。
皇帝听了,并不意外。未几,又问怀恩侯夫妇及侯女到了不曾。
徐恩说已经派人去召,想必不久就会来到。正说话,内侍上殿来禀报,说刘珣来了。
刘珣这些日子,奉皇帝之名,每日午时过未央宫来,与皇帝用午膳。兄弟二人说说话,午后若无事,便去骑马。这般做法,皇帝不知究竟效果几何,不过刘珣在他面前,明显放松了许多,也愿意开口聊些事,这让皇帝很是欣慰。
今日,他来得稍早,皇帝让他在下首坐下,一边翻着简册,一边与他闲聊,问昨夜高乡侯的寿筵如何。
刘珣一一答了,皇帝听他说到鲤城侯,微微抬眉。
“鲤城侯也去了?”他问。
“正是。”刘珣道。
皇帝颔首。
鲤城侯交游广,他是知晓的,这类筵席他会去,一点也不奇怪。皇帝还想在多问些鲤城侯的事,又有内侍来报,说怀恩侯夫妇与侯女觐见。
听到侯女的名字,刘珣忽而想起昨夜,不禁抬眼。
只见皇帝应了一声,让徐恩将他们宣入内。
“珣,”皇帝看向刘珣,道,“朕与怀恩侯一家要议些事。”
刘珣是个识趣的人,知道皇帝的意思,向他一礼,“弟在偏殿等候。”说罢,向皇帝一礼,告退而去。
走出殿门时,怀恩侯一家正登阶而上。刘珣看到窦芸跟在纪氏身侧,头微微低着,看不清神色,行走的模样却有些僵硬,手紧紧攥着裳裾,全无往日的娇俏骄矜之态。昨夜那一幕忽而掠过脑海,不知为何,刘珣总觉有奇怪,又说不上哪里奇怪。看着他们步入殿中,刘珣的脚步不禁慢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