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1/3)
梁清宁来实验室的目的已经完成,随后告辞离开,让沈泓有点遗憾。原打算请他吃饭表示感谢但被拒绝了——梁清宁解释说自己下午要去拜访老师,而且他回国至今也有一天半时间,还没能和双胞胎姐妹坐在一起好好谈心,好意心领了,饭就不吃了。
沈教授代表实验室和梁清宁握手:“谢谢,你让我们改进系统的方向更明确了。”
“不用谢,这套系统对我的演奏也很有启发,”梁清宁也很客气,最后好奇地问:“对了,沈教授,我想请问一下,你们中谁真的会拉小提琴?”
沈教授笑了:“我会一点,但不高明。”
“也就是说,其他人都不会?”
包括路之航在内的众学生都表态自己不会,邱伟涛更是直言:“参加项目组之前我连五线谱都看不懂。”
“这样啊……你们真的太厉害了。”梁清宁看看那个闪亮的机械臂,由衷地佩服。
一群基本上和小提琴绝缘的人设计出这样出色的演奏系统——尽管目前系统还有种种缺陷和问题,但未来是可以看得到的。梁清宁想起自己的小提琴学习史,即便天赋如他,也能感觉到人的局限性是多么的大,人的学习过程一个相当缓慢而又艰苦的过程,要受到身体发育成长和生理规律的限制;而机器学习却能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并且机器不会疲倦、不用休息,因此其学习速度是人类学习所无法比拟的——而这就是知识的力量,毫无疑问代表了人类的未来。
梁清宁回国一天半后,终于有时候和双胞胎姐妹坐下来在一起吃一顿饭了。大学附近有许多不错的餐厅,三人坐下后不久,冯冉兴冲冲出现在三人身边。
“他一定要来见见你们。”梁清宁无奈地解释。
“说好了一起吃饭,当然要说话算话了!”他掷地有声地说。
冯冉浑身有股子风风火火的气质,热血得简直不像学钢琴的——他在餐桌旁坐下后,凭着天生的热情就融入到了青梅竹马三人组之间,和双胞胎姐妹沟通起来毫无隔阂。
“大概是因为我对你们很了解,”他这么解释,“你们不是写了一本书并且寄给了梁清宁一本吗,我认认真真一句不落地全都看完了,写的真不错,现在我都成为你们的粉丝了。”
“不敢不敢,我们就是为了赚稿费。”肖薇立刻说。
在肖薇开设的微博和公众号里,的确有很多网友回帖称是她俩的粉丝;但现实生活里,冯冉这种当着两人面自称粉丝的真是头一遭。被认识的人说“我是你的粉丝”,对姐妹俩来说是很不好意思的——哪怕知道他大概率是开玩笑。
“写得很不错,文笔很好的,”冯冉笑言,“我还关注了你的微博。”
“是吗?”肖薇笑笑,“那你的微博也拿出来让我关注下。”
“我平时不太用微博,用脸书比较多,国内上不了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