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釜底抽薪(3/4)
此两书成,编纂辅佐之人,俱附录于后,以教世人感念。原稿抄录后,与鱼鳞、黄册一并储存。朕并于京都建皇史宬,贮存抄本。许大明万民抄录!并筛选时要之书,刊行天下。”
朱允炆说完,又是一波更加激昂的马屁声。
等众人平复下来,为失礼请罪后跪坐好。黄子澄出奏道:
“陛下,何不以建文大典而名之。并臣等修书之时,要不要删减一些妄言邪说之书。删繁就简,去芜存菁。”
朱允炆有些诧异,黄子澄也是翰林院的?看样还是翰林院老大!一下安顿好了两个心腹,这一石好多鸟了!
“建文辞海,以朕之年号名之,告之后世,此书成于建文朝,后世需根据世事进行增录删改。不是万世不移之书,只是一时之所汇,后世可考可改。
永乐大典,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巨细粲然明备,其余杂家之言,亦录副本。此书不止利在当代,亦功于后世。是以朕名之永乐,非建文一朝之盛,乃万世安乐之作。”
朱允炆说着自己起书名的原因。真实的原因当然不是这样。自己要的是建文字典,人手一本,永乐年号,屁都别想!
“至于所谓妄言邪说,也不可删减,更要仔细抄录,不减一字,详加标注,以警后人。
此次编书,不同于前人。焚书之祸,不能再现。
收录天下书籍,善本者如经史子集,理应抄录传习,以教世人习之。中本者如无用之书,也应撰写收录,以存先人功名。下本者为乱世之书,更应详加备注,以警后世之人。
前人书出之时,必有所用。时过境迁,成无用之书,成乱世之书,非本意也。
杨朱之学,时功小国,罗织之经,时辅女皇。前人可作,后人亦可。今日我等擅自删减,后世必有人再兴其说,行其道,蹈其辙。我等留之,批之,后人警之,畏之。方是上策。”
“吾皇圣明!”
看着匍匐在地的众人,朱允炆感觉成了。就算以后再被坑掉,也能恶心死他。
“众卿可还有异议,若无事可奏。便回衙莅事,准备各衙改制事务。为自己治下改革诸事制作整体规划,制定详细计划。上至gāo • guān权贵以权相阻,下至黔首百姓被惑作乱,中有官吏欺上瞒下,俱要做好防范。
今朝改制就一个要求。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