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右相国的办法!(3/4)
“右相国之策甚好,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李林甫增加币值的建议,得到了一众重臣们的支持,就连李隆基也微微点头、认为这是一个解决钱荒的办法。
不想这时候,左相—李适之站了起来:“臣反对,用增加币值的办法来解决钱荒,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虽然一时解决了麻烦,却会伤害我大唐百年基业;难道诸位忘记了,三国时期,蜀、吴两国铸造大钱,以至于物价飞涨、民怨沸腾,最终导致亡国的教训了吗”
李适之不仅反对,还列举出了实例,原来这种铸造大额钱币的办法、并不是李林甫的首创,历史上早有人做过了。
东汉未年、三国时期,刘备占据益州之后,为了筹集钱财,扩军备战,下令铸造过‘直百钱’,也就是一枚一百文的铜钱,以取代之前的五铢钱!
东吴的孙权更厉害,下令铸造了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几种货币,并在民间强行流通。
相反的,北方的曹魏政权却在努力恢复五铢钱、以稳定金融秩序,可惜不到一年就失败了,五铢钱再次被罢。
接下来,曹魏开用谷物、锦帛作为交易的货币,宁可让商业状态倒退几百年,也死活不肯铸造大额货币,是曹魏君臣犯傻吗,放着现成的办法不用?
非也,曹魏君臣一点不傻,相反他们更会算长远的大账!
铸造大钱,有一利、亦有一弊,而且从长远来看,弊远远的大于利。
举个例子来说,朝廷从百姓手中买一头牛,市场价格是十贯钱,也就是一万枚铜钱。
如果铸造大泉五千那样的货币,朝廷同样买一头牛,只付给百姓两枚铜钱就可以了。
问题是,两枚铜钱的实际价值,能和一头牛真正的等价吗……这就是一种变相的经济剥削,久而久之,必然导致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这样的政权又岂能长久呢?
历史上,吴、蜀两国亡于北方的魏晋,失败的货币政策是重要原因之一!
“左相国未免夸大其词了吧,老夫提议新铸的几种钱币,币值并不算太大,只要谨慎一点,适量铸造,对国家只会有益不会有害!”
“哼,适量是多少,今日铸一点,明日再铸一点,数量只会越来越多,早晚会危机江山社稷,须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