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右相国的办法!(2/4)
工部尚书—韦见素!
殿中侍御史—罗希奭!
京兆尹—吉温!
……
共计三十余人,皆是三、四品的朝廷重臣,其中李林甫一党占了十之六七!
而今天,李隆基把重臣们召集在一起,是为了商议一件大事——钱荒。
如今的大唐帝国,社会稳定、百业兴旺,商业也是蒸蒸日上,就以长安城为例,从全国各地汇聚来的商旅不下万人,东、西两市天天沸沸扬扬的,成交的货物不计其数。
可随着商业活动的繁荣,钱币短缺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了,严重到了不得不解决的程度,可是如何解决呢?
朝廷上也颁布过一些政策,可是收效甚微。
这让李隆基很郁闷,几乎到了寝食难安的地步,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因此选拔人才的试卷上,才会出现那道策论题目。
当然了,李隆基并不指望那些毫无经验的考生们,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要想解决这个难题,还得靠这一殿君臣群策群力才行!
“右相国,你是当朝第一重臣,关于钱荒之事,可有何高见啊?”
会议开始,李隆基第一个问到了李林甫头上,后者显然早有准备,叉手行礼之后,不慌不忙的回答起来:“回禀陛下,钱币不足,则工商不振、百姓难安、国家亦难以富强,为此老臣忧心忡忡,日夜苦思之下,倒是略有一点心得。
如今我大唐的钱币以铜钱为主,故而要解决钱荒问题,必须从铜钱入手的,多多铸造才是上策,可是我大唐境内的铜矿数量有限,又大都位于深山之中,开采极为困难、开采成本又高,纵然大量的加派人手,短时间内也难以增加开采量。
没有更多的铜锭,也就无法铸造更多的钱币了,不过老臣以为,铜钱的数量虽然不能增加,币值却是可以增加的;老臣恳请圣上下旨,在开元通宝之外,另行铸造新币,以解决民间钱币不足的问题,亦可增加我大唐府库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说话之间,李林甫掏出一本奏折、由高力士放在了龙书案上,上面详细论述了铸造新铜钱的方案,还花了几个图样。
如今流通的开元通宝,都是一枚一文钱,而新设计的铜钱、大小、份量基本上没有变化,却是一枚五文钱、一枚十文钱……甚至有一枚五十文、一枚一百文的。
如此一来,以前的一枚铜钱,现在可以当成几枚、甚至几十枚来使用,也就不愁钱币数量不足了。
而且对国家也有好处,以前一年铸造三十二万贯钱,现在改铸大额铜钱,就等于一年有几百万、上千万贯钱了,无形中增加了国库收入,有了钱、国家就能做更多的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