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不速之客(1/2)
“兵法有云,带甲十万,日费千金。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杜修明缓缓道:“关外人少物缺,日用百货,全赖与中原交易。其所产皮毛、鹿肉等,仅能填补外流银钱而已。”
“关外蓄财养兵,全靠人参。人参贩卖到中原,立即价值数百倍,甚至有千两一根的。而他们贩卖人参,有三种途径。一是朝贡贸易,年年入贡,朝廷照例恩赐金银器具。以往不准他们朝贡,还为此打过仗。”
杜修明细细剖析,李成绪骑着马,面色沉郁,默默地听着。
朝贡贸易在大明朝是个比较奇怪的事情,别的强盛一些的朝代,都是“你敢不朝贡,我就打你”,而大明朝的反过来了。那些藩属国说了,“你不让我朝贡,我就闹事,我就打你。”
这还是因为大明打肿脸充胖子,为了维持上国面子,以亏本换来藩属的臣服。有时候藩属真是臣服了,有时候只是把大明当成凯子钓,一年上贡好几次。为此,大明不得不规定每个藩属的上贡次数。
在朝贡贸易中常常要以女真各部落分别向大明朝贡,每年都是定额定量,这一笔钱虽然冤枉,但花钱买平安,还好不多。
杜修明接着又道:“关外从来都是大明土地,朝贡自不能免他的。剩下的还有两条路,一是那些贵族、富商,在过关时夹带私活,贩卖到民间。二是关内、关外的百姓,私自上山采参。”
“那些贵族走私,数量大、利润高,而且全都为女真贵族所得,成了他们变大变强的军费。倒是其三,那些百姓私自贩参危害比较小。关外的百姓赚了钱,都迁回关内。关内的百姓赚了钱,也不会花在关外。”
“其二、其三都是私贩,换句话说,贵族赚得多了,百姓就赚少了。百姓赚得多了,那关外的女真人就赚少了。百姓多赚,关外越贫,女真多赚,则关外越富。这就是杜某的想法,李总兵以为如何?”
“杜大人这又是一语点破了我等忽视的事情,就如同昨夜那香炉越荡越低的时一样。关外苦寒,百姓多半是从关内掠夺出去的,世世代代为农奴,苦不堪言。若是能卖出一根人参,便足以回关内了。”
“故而拉拢其三,打压其二,就是既可以赚钱又能御敌的两全之策。李总兵可在半壁关中,设一人参交易市场,只买人参,不卖别的。入关之后若持有人参,应当全数登记。”
杜修明在马上说着,李成绪听了片刻,觉得记不住了,赶紧从怀中取出一颗削好了的木炭,一个簿子,开始记下来。
比如,一个关外的普通百姓,拿着两颗人参入关。只需要在关口登记一下,就可以免税进入市场交易。到了市场之后,谁卖了,卖了多少钱,半壁关都不管,也不收税。
到离开市场的时候,谁持有的人参超过两颗,就要收一波税了。当然,自然有人钻空子,雇不少伙计带人参出去,一次带两颗,用以避税。故而杜修明还规定,这市场每人能进多少次。
半壁关里的人不多,除去这些兵丁,剩下的百姓没多少了。就是雇用这些兵丁去带人参,那不也是半壁关赚了么?
但有一条,这人参只要是进了半壁关,那就不能再带到关外去。你可以在这里吃住,等待高价。也可以卖给半壁关。半壁关收参的价,比关外那些女真贵族收的价要高出两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