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1/1)
,就像一道彩虹,其中还建造了一座八角形的凉亭。在这座楼的后面是一座叫做“平安院”的小建筑庭院。这里是九州在西南方转向名为“杏花春馆”小岛的地方。这座别馆是由杏花村、春雨轩、翠微堂、抑斋和镜水斋所组成,这组景观是由雍正下令建造,在乾隆时将之美化,并命名为四十景之一。乾隆喜欢在杏花盛开的晚春时节来到这里,他以“春深花发,烂然如霞”来形容这里的景色。25
“杏花春馆”所在的小岛是由碧澜桥连接到“坦坦荡荡”,坦坦荡荡的前院建筑有三个部分:素心堂在中间,知鱼亭在东北,双佳斋在西北。前院建筑的后面是“光风霁月”。这组景观的独特之处是有一个方形的鱼池,此池最得乾隆的欢心。他在诗里就引用庄子的话:“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26在这个景观的南方,可以见到名为“茹古涵今”的小岛坐落在后湖的西南角,并由多座桥梁连接到主要的居住宅院和长春仙馆。所有楼座、殿堂、画室都建造成很大的四方形,由许多宜人的回廊连接。乾隆在给这个景观命名的时候,曾引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27。有人认为,这个在九个岛上的多个景观所构成的景是四十景当中最漂亮的。
跨越九州往西走就是字楼,乾隆命之为“万方安和”,房子建于湖上,成字状。28由于房子是用坚固的砖块建成并有水环绕,所以冬暖夏凉,乾隆皇帝在此曾被秋月下字漂浮水面上下对映的金色倒影所吸引,这个金色倒影被称为“佛光普照”。其他外观具有宗教意义的风光景点,包括最著名的“月地云居”,由矮红墙和翠松包围环绕,隐藏在一个大操场的北端。其主建筑前方,面临一条小溪,后方依靠一座小山丘,这是皇室成员念经拜佛的理想之处。29
在字楼的北方正好是桃花坞,这个景观让人想起公元4世纪诗人陶潜(公元372—427),即陶渊明所虚构出来的著名传奇。在这个传奇里,有一个渔夫迷路后,发现一个叫做桃花源的世外桃源,在那里生活的人十分快乐,对外界一无所知。这个渔夫后来回到家之后讲述他的经历,但他再也找不到这个桃花源。这个失落的桃花源从此就赋予中国文人一个传奇乐土的乌托邦想法。圆明园里的桃花坞包含了一系列的殿堂和楼座。位于东北端的殿堂称为“桃源深处”,是雍正所建造,他非常欣赏巧妙的设计,并亲自为每一个楼阁的牌匾题写称号。乾隆为这个坞另取名为“武陵春色”,并把它选为四十景之一。30
大操场坐落在圆明园原址的西南角,有一个检阅台,可供军队操练,乾隆命名为“山高水长”。越过“月地云居”然后到西北角,是乾隆在1742年花了60万两白银完成的“鸿慈永祜”,主建筑叫做“安佑宫”,处在山径尽头正中,朝向南方。《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鸿慈永祜,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入,其中为安佑宫。”31
不同于许多圆明园内其他建筑,“鸿慈永祜”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和大理石。离大门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可以看到在牌坊前有两对华表32,顶部是淡黄色的琉璃瓦和檐。每一柱华表都有20英尺(约6米)高,彼此之间有大约100英尺(约305米)的距离,这些华表的四周有四个大理石护栏和一只石兽,以及雕饰了龙、云和火焰的台柱。五条平行的大理石桥梁跨越护城河之后,就是三座用作屏饰的牌坊,坐落在宫门之前。每一座桥梁都有两只大约174厘米高的石麒麟,坐镇在98厘米高的石台上。33宫门通往主殿堂的淡红色外城高墙,上方是黄色琉璃瓦的屋顶,至于内城墙也是红色,配上黄色琉璃瓦的屋顶。庭院里面的空间是用来等候觐见的地方。主宫门建在富丽堂皇的大理石平台上,可扶护栏拾级而上。另有一对桥梁横跨一条护城河。在宽广的庭院两侧是供宾客留宿的房间,院中有一对很大的香炉和两座有叠檐的亭子。主殿坐落在一个很大的大理石平台上,有五个石阶可拾级而上,石阶由青铜兽守护,位于中间精雕细琢的龙雕石阶,只有皇帝才能行走。乾隆命名为“鸿慈永祜”。在此殿堂的内部,乾隆摆放了雍正和康熙的画像和牌位,以表达他对已经去世父祖的追思。在乾隆死后,他自己的画像和牌位也由他的继位人摆放在这里以便纪念和供奉。满洲皇族非常重视这座殿堂;不过在园林当中建筑这样的大型宗庙,极为罕见。34
//
---------------
圆明园本园的景观结构(3)
---------------
在“鸿慈永祜”的东边是汇芳书院。它由以下的建筑群组成:抒藻轩在前方,涵远斋在后方,随安室在西边,倬云楼在东边。从汇芳书院再往东走就是眉月轩,南面有一座名叫“断桥残雪”的露天建筑,处于一个凉亭和楼阁之间,约有三楹宽。35这座断桥是由数十种不同形式的碎石建造出来,残存的部分桥身仍然可以在今天的遗址中看到。
在汇芳书院的下方是宗教建筑群,仿照北京著名的喇嘛寺庙雍和宫而建造,包含三个部分:两排七楹宽的楼阁由两道门廊连接至西边,三排七楹宽的楼阁坐落在中间,由三座位于西边具佛教风格庭院组成的瑞应宫。乾隆给这个佛教大院命名为“日天琳宇”。36
在宗教建筑群的东边是最大的景点,约有12英亩(约73亩)大,颇有一些华丽的建筑,包括以九根柱子作为主要屋架的建筑,四周有山丘和小溪围绕。这个景点的一个独特外貌,是在浅水上漂浮着大量的莲花,对中国文人来说,宋代大儒周敦颐曾写出为人赞扬的《爱莲说》,文章以莲花来比喻君子。乾隆很欣赏这篇文章,因此给这个景点命名为“濂溪乐处”,以显示他愿意厕身于许多有修养的君子当中。
根据文献上记载的路线再继续往东走,我们就会看到“水木明瑟”,那里有西方风格的水车把水注入房间里。瑟瑟泠泠的水声附和着瑟瑟的木声,可以帮助皇帝达到仁与智的至高境界。37
在圆明园本园的北端附近有几处乡野的景色,雍正皇帝首先在园林里开辟农地,来提醒他自己有数以亿万的子民是过着农村的日常生活。皇帝陛下可以从凉亭上观察到农务是如何进行的,后来他把蚕桑纺织染坊加到这片农地上。早在公元3世纪和4世纪的魏晋时期,中国的文人就透过整体园林的设计、花卉的布置和特殊的叠石,来不断尝试寻找他们自我独特的个性。有一些文人想表达他们非凡的抱负,另有一些人则想展现出他们纯洁、崇高或孤傲的个性。个性与品位长久以来被视为园林和园主的灵魂。雍正十分注意他的责任,勤奋政务和关怀人民的福祉。他有意在自己心爱的御园里建造农地景象,就是要表现出他关心子民,以及强调他的仁政。皇帝很明显利用这个主题作政治宣言,来表示他是一个广大农业人口的正直的统治者,以及表现自己追求儒家的道德理想。
乾隆给五个乡野景点取名。紧贴在“水木明瑟”东南方,坐落着一幢外观呈巨大的中国象形文字“田”的房子,乾隆称之为“澹泊宁静”,旁边就是曙光楼。另外还有四个乡野景点:“多稼如云”附有几间小房子和一大片稻田;“映水兰香”是由稻田、织坊和鱼塘所组成;“鱼跃鸢飞”包含了几幢被溪流环绕的村舍,原名为课农轩的“北远山村”,拥有几排位于一条窄河两岸小而雅致的楼阁和宅第。38
在北远山村的东边冒出“坐石临流”,其中复制了一座位于浙江绍兴的著名的兰亭。兰亭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公元321—379)的庄园,他在里面跟名士朋友结伴饮酒、练习书法和作诗。当他们在户外吟诗作对的时候,会坐在石上并把他们的酒杯放在旁边的小溪里,看哪一只杯子会浮在溪上顺流而下。39作为一个诗人,乾隆十分高兴去重现王羲之的雅兴。其他用来充实这个景点的建筑,包括了清音阁和同乐园,后者是乾隆经常用膳的地方。紧贴这座兰亭和园林的是“曲院风荷”,乃是参照杭州西湖著名的莲花景而建,九孔桥则把这个巨大的长方形湖泊一分为二,三英里(约公里)长的左岸也是仿照西湖著名的苏堤而建。40这些景观都是乾隆下江南之后引入圆明园的。
“西峰秀色”坐落在圆明园旧址的东北角,它的外貌是一座华丽的楼阁,特别为了雍正皇帝欣赏日落而设计。它的设计是要把壮观的日落山景带入楼阁西面既宽敞又明亮的窗户上,是“借景”技巧最佳的例子。事实上,雍正的诗指出,这个设计正是借取江西庐山著名的日落景色。41在这座观景楼的东边是名为“涵远斋”的巨大建筑,四周被木兰花所包围,当花朵盛放之时,到处飘香。在这座礼堂的东北方是“花港观鱼”,用来观赏溪中无数的金鱼。在附近山脚之处就是三仙洞,这是足以容纳两百人的宽广空间。42乾隆把此景也列入他的四十景之内。
现在让我们再把视线转到圆明园宫门的东南边,就会发现有一座名叫“洞天深处”的小小园林。它是皇族学堂的校园,由几排藏于竹林中的教室和宿舍所组成,其间有兰花和松树。雍正和乾隆仍然是皇子的时候,就曾经在这里上过学。43宫门的另一边就是长春仙馆,乾隆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就住在这里很多年。馆前有三楹宽的建筑,后面就是五楹宽的主建筑名叫“绿荫轩”,再往西走就是楼座、画室、礼堂、殿堂和厢房。在乾隆由皇太子弘历登基为皇帝后,他就让自己敬爱的母亲住在长春仙馆里。44
//
---------------
环福海景色(1)
---------------
兴建圆明园第二阶段的建筑,向东延伸至园内最大的湖,即著名的福海。这个方形湖的每一边的长度大约是700米,它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辽阔、广大的外观,以及开放的感觉。由石壁支撑出来的湖岸构成碎裂的峭壁,那里有阶梯通往半月形的台阶,沿路就是一条两旁布满盛开花朵与树木的林荫大道。在湖边周围的开放空间是日落之后观赏烟火的理想地方,每当烟火发射到黑暗的天际时,缤纷的色彩与形态万千的灯笼挂在数不清的建筑顶上。乾隆很喜欢在月圆之夜,坐在湖边观赏。经常陪伴乾隆泛舟的法兰西传教士王致诚,估计环湖一周差不多是5英里(约8公里),并且认为这个湖是整个园林中最漂亮的。45这个估算结果显然是王致诚的印象而非精准的测量,但毫无疑问的是艺术成就可能产生出这种广阔的感觉。雍正皇帝首先把这个湖叫成“海”,就是要刻意达到夸张的目的。
“蓬莱洲”就在湖的中央,是根据唐代大艺术家李思训笔下的神话所设计。自中国山水画从六朝萌芽以来,他跟吴道子同样是传统中最有成就的画家之一。46他作画的技巧给了山水画法一个三度空间的视野,蓬莱洲的设计者显然有周围地形和视野的考量,所以整个风景和建筑很巧妙地融合在景观四周的环境里。乾隆为四十景取名的时候,就把这座蓬莱洲命名为“蓬岛瑶台”。
蓬莱洲高出水面大约6英尺(约米),由三个小岛组成,中间最大的一座岛名叫“仙人承露台”。这座台观的地形是正方形,总共有12座美观的楼阁,主要是北边的镜中阁、东边的畅襟楼,和在西边用来进行佛教或道教仪式的“极乐世界”。位于东南边的小岛叫做“瀛海仙山”,位于西北边的另一个小岛就是“北岛玉宇”。蓬岛瑶台这座大院有四个方向,每一方向都可以一览湖上缤纷楼阁的闪耀倒影,让整个视野看来非常壮丽。每一幢人工建筑在雾山之中若隐若现,以符合神话中的景象。传教士王致诚完全陶醉在这个情境当中,他把瑶台比做湖上一块巨石,身置其中,美感与品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又说:
从这里你获致的视野,可以见到所有宫殿以适当的距离遍布在这个福海沿岸的周围;所有山丘都伸展到此;所有溪流会聚在一起,不是溪水流向这里,就是这里的水流向溪涧;所有桥梁不是在溪头就是在溪尾;所有凉亭和壮观的牌楼衬托着这些桥梁;所有种植出来的树丛是用来区隔和装饰不同的宫殿,并避免住在里面的人会互相被窥视。47
这座蓬莱洲只有坐船才能到达,雍正就经常带领他喜欢的皇族和官员在湖上泛舟。他的龙船建造得非常华丽。皇帝的龙船后面常有30艘船跟着前进。乾隆更喜爱泛舟的乐趣,他于每年的端午节在这里举办盛大的龙舟竞赛。48王致诚有幸常陪伴皇帝在蓬莱洲欣赏这个特别的庆典。他看到许多华贵而光鲜的船只在湖上:“有时候是用作休憩;有时候用来垂钓;有时候用作对阵、战斗等操练。”49在1860年的夏天,咸丰皇帝享受最后一次在湖中泛舟之乐,因为在四个月之后,外国的侵略军就摧毁了他的御园。50
在福海周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乾隆皇帝在1740年完成的“方壶胜境”。此景坐落在湖的东北角,前面是迎薰亭,乃“方壶胜境”的主建筑,其中有一对配上金色琉璃瓦的楼阁,东边的那一座是锦绮楼,西边的一座是翡翠楼,俱往外伸展就像一双臂膀。在这两座楼阁的后面竖立着多座装饰华丽的闸门,圈出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庭园内布满了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