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满泾(1/2)
大年二十八,夕阳将应天皇宫照耀得美轮美奂。
一脸严肃的朱高炽带着多少有点惶恐的朱高煦,来到了奉天殿。
待朱高炽、朱高煦跪下,一脸怒容的朱元璋即对朱高炽斥问道:“虽说皇后的祭祀,朕安排由你主办,但听说你这主办变成了独办”?
朱高炽不慌不忙地回道:“回皇祖父,孙儿独办属实。”
见朱高炽承认了自己揽权,却没为自己的揽权去辩解,朱元璋反而语气放缓地问道:“你为何要独办”?
朱高炽道:“孙儿认为世间之事无论大小,若责任不明,事就办不好。宫中虽然都是做事之人,但若兄弟们一人一个主意,孙儿反而担心会误了祖母的祭祀”。
“只有大权独揽,方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所以孙儿一直认为主办就是独办”。朱高炽接着道。
奉天殿陷入沉默良久,朱元璋转而向朱高煦怒斥:“带头往河里扔钱,你这孽畜算是朱家头一个”。
听出祖父这话有歧义,担心祖父会恼羞成怒。朱高炽连忙向朱高煦道:“快回祖父的话”。
朱高煦伏在地上地回道:“孙儿与兄弟们往河里扔铜钱,是在比谁靠军功得到的赏钱最多”。
朱高煦之所以扔钱,是因为当时他那船上还有不少名妓,他为了出风头才会如此。朱元璋对此虽心知肚明,但他却不将此挑破,只是暴吼:“这就是你往河里扔钱的理由”?
朱高煦虽被吓了一跳,但还是赶紧回道:“托祖父、祖母之福,孙儿一向衣食无忧。而且祖父不仅善待将士,对天下的孤老也给予了照顾。”
“因此孙儿这赏钱没有什么用处。当时一糊涂,就往河里扔起钱来”。朱高煦接着道。
虽见祖父脸上浮出一丝自得,但朱高炽还是向朱高煦怒斥地道:“虽然皇祖父善待军士、照顾孤老,但你这钱就不能留着?非得在秦淮河上出这种风头”?
朱高煦稍微提高嗓门地回道:“父王令孙儿想办法让军士们把赏钱,在京师花光。而且还得让军士们这钱花得尽兴,又不能触犯大明律。往河里扔钱,既能让军士尽兴,又不会触犯大明律”。
作为军队统帅,朱元璋很清楚朱棣为何会下此令给朱高煦。
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人若是有了足够的财,他还会为财死吗?说十人有六人就不会了,是不为过的。只有财散尽,人们才会有动力继续去闯、去拼搏。
就拿这些在塞外斩首百余首级的中卫来说,他们这些若是能将军功得来的钱在京师花光,且花得尽兴。他们日后就会更大的动力在沙场浴血奋战,继而为自己开疆拓土。
若是这些军士回去炫耀他们在京中之事,还会让其他也想如此风光的边军,更有动力去立军功。
这道理虽歪,但人性就是这么复杂。
更何况朱高煦此举虽然荒唐,但他并没有触犯自己制定的《大明律》。
想到这,朱元璋首次向朱高炽道:“辽东境外满泾等四十五站(松花江到黑龙江下游)乃苦寒之地,忽剌冬奴等人虽上折希望如前朝设元帅府。但有大臣觉得若设都司或土司,大明将会有一个财政包袱”。
“满泾等四十五站之地,虽苦寒。但在周武王时期,武王并封箕子在此立箕氏侯国。汉武帝灭南越国,继秦再次大一统后,武帝在大破匈奴的同时,再发北平、山东之民入广义的辽东(包括东三省)开荒”。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箕氏侯国与高句丽的领土都包括满泾之地,高句丽人与现在的朝鲜人无关。)也是为了收服中国故土”。朱高炽道。
见祖父默然,朱高炽接着道:“英国公李勣在总章元年(668年)灭高句丽国,唐高宗不仅在高句丽之地设安东都护府,还在昭陵(唐太宗陵寝)举行献俘仪式”。
“你说的,祖父都知道”。朱元璋将朱高炽的话打断。
奉天殿再次陷入沉默,不知过了多久,朱元璋才道:“你们去办你们自己的事情。你们父亲的奏折,祖父自有考量”。
朱高炽与朱高煦回到王府,将宦官从屋内遣走后,又待朱高炽坐好,朱高煦并急不可待地问道:“大哥为什么不让我说,参我的都御史是朱允炆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