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215章 总理首辅大臣和新的帝国(2/3)
这就意味着全国银行业的平均贷款利率必须要下降,大清银行也必须建立,对整个中国的银行业进行强有力的监管,并逐步减少发钞行许可,将货币发行权集中几家大银行,最终完全由央行掌控发钞数额。
这些事情,对胡楚元来说倒是轻车熟路的,大清银局和各地银局也很快合并成大清银行,负责监控各家商业银行。
在胡楚元的催促下,内阁总理府很快推出了未来十年发展纲要,在《天津日报》、《卫报》、《大公报》、《江南日报》、《申报》上统一公布,将要重点建设华北、山东、湖广和两广,总理府完善基础建设,追加投资,商人自行投资工商业,并对一些特殊计划,大清银行会提供额外的贷款担保和补贴。
资金聚集在一起才能产生空前的效应,所以,政府资金的主要流向还是华北和山东地区,并大力推动电气工业,在天津、唐山、莱芜、淄博设立全国最大规模的火力发电厂。
在教育领域,总理府提出重点进行六所大学的建设,分别是燕京大学、天津大学、江南大学(上海)、东南大学(福州)、南洋大学(广州)、震旦大学(上海),并在各省兴办外国语学堂、工学堂和技艺公学,在有条件的江南六省兴办工学院,
总体来说,高等教育仍然是民办为主,总理府不过多的涉足,只是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
同时,胡楚元取消了包税制度,所有人都要按照制度缴纳个人所有税,但在教育、医疗、科研、修路修渠、兴修水库等等事业的捐款可以抵消税款,在这些范围内的投资则可以抵消部分税款。
这个条款对胡楚元个人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他每年对国内这些事业的投资和捐款总额都超过一亿清圆,特别是在江南六省,数千家义塾、学堂几乎都是靠他的资金在支撑。
做为资本家和商人,胡楚元个人也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他一个人就在直隶地区投入亿清圆的资金进行基础建设投资,集中于铁路、港口、电力,在山东、辽东半岛的投资规模总额也超过一亿清圆。
在整个工业范围,他的投资规模更大。
治国和做生意未必就冲突,他自己领取的政府补贴和扶持政策也不少,而他的个人所得税在1896年会超过亿清圆,可他实际对教育事业的捐款就超过亿清圆,在直隶和山东也大规模的兴办义塾。
通过中信银行和其他控股银行,他同时对各省提供大量贷款,用于公路、水渠、水库的兴建,结合西屋电气在水牛城的试验项目,各家水库也开始兴修中小型的水电站,通过发电来弥补水库兴修经费。
截至1896年12月30日,在短短半年时间,各地新增基础项目投资总额增加到了亿清圆,为有史以来的最高峰,这个趋势仍然在进一步的增长中。
大量的工程就意味着大量的就业和债务,短短半年间,内阁总理府支借的公债和国债就达到亿清圆,数字一个个报到光绪帝载湉的面前,对于这位皇帝而言,确实是非常的令人困惑和不解,但出于信任,他依然采取了支持的政策。
胡楚元的答案很简单,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只要将官营股票出售掉30%就足以解决这些债务。
在总理资政衙门撤销后,清政府所持有的官股都进入单独的招商总局,由新的招商督办大臣负责管辖,并设有一家dú • lì的招商银行。
当然,胡楚元并不信任各地官员们的品质,历来的规则很简单,大工程就是大贪污的开始,他也成立了dú • lì的廉政监察总署,专门负责在全国范围内对大工程进行监察。
他的办法还是很灵活的,对于大工程开设单独的津贴补助,给那些官员一笔活通款,在这个范围内都是安全的,超过限额就立刻派人突击核查。
说起来很简单,可每一件事的背后都要有着各种细节工作。
出任总理内阁首辅大臣之后,胡楚元就马不停蹄的忙碌着,几乎没有一天可以安静的休息一下,刘鸿熙、罗大佑等等在地方有所建树的官员都被集中抽调回内阁总理府。
为了实施更为细致的政府管理,各地也在不断招收吏员,对现有的官僚体系进行补充,期间有着太多的不适应,以及种类繁多的各种新问题。
胡楚元基本无力解决那些问题,他是一个伟大的商人,也可以算是第一流的政客,但要说到对国家的治理,对整个官僚机构的控制,他就没有了往日的那种风光,再也不是无所不能的人。
好消息是问题虽然多,大的方向总还是在快速前进的,立宪制度本身并没有意义,对整个政府体系的渐进式改革终究是有成效的。
胡楚元所掌控的大规模建设和投入也是非常有效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