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砂锅居(2/3)
朝李庚指的方向望了一眼,那是厨房的位置,李梦龙有点不太明白,疑惑不解地问:“您是说砂锅居的厨房?”
“厨房后面。”
“定亲王府!”李梦龙似乎明白过来了,“您是说定亲王府里面?”
“不错,现在定亲王府后花园里住着的这个人,不仅权高位重,而且跟咱家老爷的关系还不错,所以王府里对咱们来说是个最安全地儿。”
说到这个砂锅居与定亲王府还真的是有渊源,准确地说砂锅居就是由定亲王府的更房发展演变而来的。清高宗第一子永璜死后,被追封为定亲王。砂锅居后面的这大片建筑就是定亲王府,王府最西侧为更房,为王府守夜打更的役夫住在里面。
清廷上下都恪守祭天祭祖的祖制,而且祭祀活动频繁,每个月都有几次。按照满人习俗,祭祀要选用一岁以内的上等活猪为“牺牲”,选中的猪须是膘肥内满,毛色黑亮。洗净去皮后用大锅白煮。王府与皇宫不同,祭祖不祭天,祭祀后分享祭肉,又叫“神余”。撤祭之后的煮肉、菜肴等大量供品也分给府内仆役分享。定王府内的更夫们把分到的祭祀煮肉带出府去换钱花,后来便在更房内的王府西墙上挖了个洞,每逢王府有祭祀活动时,就在此做几笔小买卖。王府西墙外是热闹的市场,这里商号多、人流大,买卖也好做。后来更夫们与王府厨师共同商量,在王府更房墙外盖了三间房,正式开了一家专门制作王府菜肴的“和顺居”。
开业之初,从定亲王府内找来一口深约三尺,直径四尺的大锅煮肉,据说这是皇室供奉神灵时煮食祭品的神锅。老百姓都觉得新奇,没钱的路过看看,有钱的进来尝尝,这里的大砂锅煮肉味道鲜美独特。日久天长,人们就把“和顺居”俗称为“砂锅居”,而且叫响京城。时间一长,砂锅居的名字越叫越响,和顺居反而不大有人知道了。
就在三个人说话的空当,店小二已经把切好的白煮肉、二十四件的小烧碟,以及调味汁已经端了上来。这二十四个小烧碟全部是用猪的脑、耳、蹄、尾,以及猪肠、肚、肝、肺等原料精制而成,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分量足,光是这些小烧碟恐怕三个人也吃不完。
李梦龙顾不上说话,甩开腮帮子,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从昨天早上到现在,他几乎没有吃过什么东西,真的是饿坏了。
李庚依旧是细嚼慢咽,保持着书生的矜持,或许是受伤的原因,他只吃了一点点卤心肝,然后放下筷子,看着李梦龙说:“定亲王府现在的主人叫隋克明,是冀察政务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负责经济委员会,少爷听说过这位隋主任没有?”
李梦龙摇摇头,满嘴是食物,含糊不清地说:“没有,家父在外面的事情很少跟我说起。”
“这位隋主任是在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后才与咱家老爷交往密切的,少爷在家时间少,所以才会不知道。”
可能有的人对这个“冀察政务委员会”不太熟悉,这是南京国民政府为满足日本人的“华北特殊化”要求而设立的行政机关,直属行政院,负责处理河北省、察哈尔省、北平市、天津市等地方的一切政务。这实际上是变相的“自治”,把冀察两省置于中国行政区域之外。1935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提出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政务委员会的方案,任命了委员长、委员。冀察政务委员会设秘书、政务、财务三处,另下设经济、外交、建设、交通、法制五个委员会。在委员会任职的要员中多名是亲日的汉奸。
吃过饭后,三个人从砂锅居出来,紧接着就拐进了旁边的一条胡同内,李庚在前面领路,看样子他对这里的情况很熟悉,贴着王府高大的外墙一直往胡同深处走。
胡同的一侧是两米高的青砖墙,大部分的砖被风雨腐蚀去了厚厚的一层,看起来凹凸不平,有的地方还泛出一层白色的粉末,显示着王府的没落。
沿着胡同走了两三百米,青砖墙上突然出现了一个门楼,虽然门楼两边各有一只半人高的石狮子,不过仍然能看出这个门口是后来改造的,门楼的青砖与两边的墙壁有很大差异。
大门紧闭,给人深宅大院的感觉,李庚走上五层的青石台阶,抬手拍击了两下门上铜制铺首的圆环。
不一会,门轴处发出吱扭一声,厚重的大门裂开了一条缝,一个中年男子探出头来,打量了一下门外的三个人,然后问:“你们是什么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