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3/3)
动真的了,舒晓雯却慌张了,韩子歆凭感觉也知道妻子的脸变得绯红,红得烫人,也更加诱人了。舒晓雯说:“不,不行,这不合适,我不习惯。”
韩子歆低下头,用宽厚的嘴唇堵住妻子抗议的嘴,嘟嘟囔囔地说:“我也不习惯,可是又有什么不习惯的?这是我们的权利,还是我们的自由,也是我们的法律,用不着瞻前顾后。”
舒晓雯却坚决不答应,很犟地挣扎起来,说:“太……那个了,这样不好,不像我们正经人家的行为。”
韩子歆怔了一下,便松了手,说:“那好,我们还是按老传统办吧,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进行。”
舒晓雯这才重新靠到丈夫的身上,撒娇地说:“抱我进去。”
检验的结果表明,韩子歆确实是把那件事情“放下了”,至少是在这个有着美好月色的夜晚,那件事情的困扰被暂时抛到了九霄云外,丝毫没有挫伤他的某方面的积极性和战斗力。穿好衣裤之后,韩子歆嬉皮笑脸地对妻子说:“就在十分钟前,我受到了一个伟大的启示,最快乐的东西,恰好是无须付款的,推而论之,最不令人快乐的事情,也恰好金钱无能为力的。刚才的事实再一次表明,金钱这东西,能力确实有限。”
5
韩子歆的表叔住进医院、身体各方面的指标都检查完毕之后,本来可以很快就做手术的,但是医院方面却通知家属,说是老头子有点贫血,要把血色素补上来才能做。韩子歆找熟人打听怎么个补法,熟人说,不是你家老爷子血不够,是医院里的人要补血。简单得很,你家老爷子要做的是个小手术,也用不着太破费,你给我一千元,我再过两天就给你回话。你要是不愿意花这个钱呢,什么时候能等出结果,就只能看手术医生的情绪了。花钱折灾,我劝你还是出手气派一点,把手术医生打点好了,怎么说都不是坏事。
韩子歆恍然大悟,自愧这两年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以往,老家的朋友大病小病到北京来治疗的不少,但那多是家乡的父母官,平头老百姓是摆不起这个谱的。那些人来了,一般不会到韩子歆家里吃住,往往还要把他拉到相当级别的饭店里开开眼界。至于看病,他更是帮不上忙,充其量带个路,其它的自然有随行人员打点斡旋。看来,这里面名堂不少。
韩子歆虽然不痛快,但是表叔在人家的刀下,还不能不忍气吞声,只得回去找钱。
可是问题又来了。自从有了姓林的那个混账电话,他和妻子都多少有点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感觉——事实上在经济生活里,他们的脑子本来就不怎么够用。一想到有一万六千元垫底,花起钱来就少了许多算计,还没到月底,就已经捉襟见肘了。韩子歆后悔上次不该不听舒晓雯的劝告,牛气哄哄地直接把那五百元钱交到表叔的手里,还是妻子相对要深谋远虑一些。现在怎么办,跟表叔讲清楚,再把钱要出来交给医院?好像不太合适,那钱说好了就是手术的钱,补血一说是节外生枝,你当侄儿的既然没本事当个大官,没本事免掉这些苛捐杂税,那这钱就活该你出。
想来想去,只好借了。
韩子歆在单位虽然不爱求人,但同事相处还是可以的,再说,借钱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也谈不上丢脸。还有一点,韩子歆借钱实际上只定向找出纳小于一个人借。找出纳借钱的好处在于,双方都放心,韩子歆不会忘记还钱,就算忘记了,出纳小于也不会忘记按时扣他的工资。这是一种最科学和安全的借贷结构。
第二天到单位上班,韩子歆先翻翻自己的抽屉,里面积累了近一个月的稿酬收入,都是百八十的数目,六张加起来,才四百多一点。看来,借是在所难免了。正要到三楼财务办公室去找小于,只见送报纸的老黄师傅拎着一只大筐,进门就嚷嚷,要小韩请客,“发财了发财了,小韩发大财了。”
韩子歆心中一惊,一瞬间竟把“那件事情”完全忘记了,脑子里一片空白,稀里糊涂地问:“老黄你嚷嚷什么?想让处长收拾我啊。”
老黄说:“收拾你一顿也合算。乖乖,一万七啊,你小子不吭不哈的,一下子就挣这么多。今天中午你就得请客。”
韩子歆这才清醒过来,顿如醍醐灌顶——“那件事情”是真的。那当口,他差点儿就要骂出来了,他娘的,该来的时候不来,老子都忘记了,你又来了,你害得老子好苦。
接过来一看,果然是那个从未谋面的“万物和谐俱乐部”寄来的,只不过不是一万六,而是一万七。半个名片大的寄款人留言条上写的是:“由于某某后来参与,又赞助一笔资金,所以增奖一千元。”
韩子歆明白了,这东西之所以姗姗来迟,恰好是因为多加了一千元。直到此时,韩子歆才对“万物和谐俱乐部”肃然起敬——当然不仅是因为增加的一千元奖金,令他感动的是,这个世界上毕竟还是有那么多有责任感的人,有为人类的长远利益“杞人忧天”的人。这个奖太光荣了,太有意义了。要不是还有那么多实际问题在等着他解决,要不是因为老表叔还躺在病床上等着他去“补血”,他甚至都想把这笔钱重新捐献回去,为“万物和谐”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中午的客是请了,动的不是这笔奖金,韩子歆只是请经常性向他提供临时贷款的小于和几个同事以及老黄吃了一顿烤鸭,花了不到二百块钱,心里就开始疼了。他有点奇怪,这是怎么啦?现在是真有钱了,怎么反倒格外吝啬起来了?不知道,当真是不知道自己的心态是怎样变化的。
下班之后,韩子歆顺便到邮局把钱取了出来,背着沉甸甸的挎包,一路春风得意地回到家。进门之前,先在外面停了一会儿,把情绪稳定了才进门。正在厨房忙活的舒晓雯一如既往地跟他打了个招呼,他也一如既往地笑笑,然后就进去帮忙。
舒晓雯说:“我想了一下,韩得翰的美术班还是要上,不行就先从活期里取一点。”
韩子歆不动声色地说:“你说过,存的那点钱雷打不动,怎么又灵活起来啦?”
舒晓雯叹了一口气,说:“我是当教师的,明白这个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就灵活一下吧。”
韩子歆就绷不住了,从后面搂住了妻子的腰,说:“啊啊我的好老婆,看看,看看这是什么?”
一转身扯过来挎包,打开,顿时,一捆厚厚的钞票出现在舒晓雯的眼前。舒晓雯这回没有惊讶,只是定定地看着天上掉下来的财富,霎时,眼泪就流出来了,不知道是委屈的还是高兴的。
6
问题又变得简单了。
计划是现存的,不用再推敲了。
星期六上午,夫妻二人就轻装上阵,到邮局给两家寄钱,到银行存款。到医院看望已经做了手术的表叔时,隆重地买了刚刚上市的新鲜荔枝,韩子歆还别出心裁地给老头子买了一束鲜花,以至于原先看不起农村老汉的那些护士捂着嘴偷笑。
然后,就是买沙发和书柜了。
由于奖金比事先知道的又多出一千,同节外生枝要给表叔“补血”的一千正好抵消了,所以,当该花的花完之后,还剩下三千四百元,加上韩子歆又收到的十几笔小稿费,六七百元,现在共有四千余元。按照韩子歆的想法,四千多元买两组书柜和一套沙发,应该是比较有品位的。
两口子便兴冲冲地骑着自行车,首先赶到离家最近的大昭寺家具广场。一进大厅,果然气派,富丽堂皇的装饰看得二人眼花缭乱,心里先就有点虚了。但毕竟还有四千多元撑腰,虚得不太厉害,仍然意气风发地往里进。首先进的是欧洲厅,一看沙发,多是皮货,韩子歆拉着妻子就走。他是一个皮货抵制者,以前是理论上的,现在手里有了钱,当然得付诸实际行动了,虽然说这些皮货都是牛皮羊皮猪皮等等普通之皮而非稀有珍禽之皮,属于不受国家保护之皮,就是供人类享受之皮,但韩子歆还是不习惯把自己的愉快舒适建立在其他动物的皮肤上。舒晓雯理解这一点,自然也不会买几张皮肤回家让丈夫坐着难受,便转移到以木器为主的广东厅。
到了广东厅,二人自然分工,韩子歆侧重于他的书柜,舒晓雯则侧重于考察沙发。这里的东西过去都是舒晓雯没有见识过的,件件都很惹眼,舒晓雯尤其相中的是一套原木色软垫沙发,做工精致,线条流畅,造型大方,便在这套沙发前流连忘返。旁边促销的小姐一看舒晓雯的眼神,就知道她不是一般的动心,走过来微笑着说:“小姐好眼力,这是我们某某家具厂最近推出的款式,名牌系列,品位高雅,很吃香的,从昨天下午到现在,已经有七个订户了。”
舒晓雯被人称了一声“小姐”,多少还有点不好意思,都三十多岁的人了,怎么说也是“大姐”了。不过她也没打算纠正那个伶牙俐齿的真小姐,人家称呼她“小姐”,至少也说明她从“小姐”的年纪上往前走得并不远,还可以鱼目混珠。再说,她苗条的身材和青春的丰韵依存,再当一回“小姐”也不算弄虚作假。
舒晓雯朝推销小姐笑了笑,又用手摸了摸家具的皮肤,手感果然光滑细腻,而且能够感受到质地厚重,不像有些木材一摸就能摸出轻飘飘的感觉。看得有几分动心,就注意地看了茶几上的标价牌,见标的是二千七百元,价格显然是贵了些,如果按照这个价格买了沙发,就只能剩下三分之一的钱买书柜了。但东西的确是好东西。舒晓雯寻思,还是可以讲价的嘛,现在的东西标价水分都很大,如果能把七百元抹去,那就比较合适了。这样想着,嘴里就开始嘀咕,说:“东西是不错,可也太贵了,也就是几根木头,能值两千七百元吗?能不能降一点?”
促销小姐听了这话,把一双俊俏的眼睛瞪得老大,吃惊地看着舒晓雯,看了好大一阵才说:“大姐,你是开玩笑吧?”——这回她找到年龄的感觉了,不叫舒晓雯“小姐”了,“大姐,你再看看,这后面还有一个零呢?这是两万七千呢。”
舒晓雯顿时僵住了,像是被谁施展了定身法,一动不动地盯着促销小姐举到眼前的标价牌,震惊之后良久,才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滋味从心底沁出来,慢慢地洇红了两腮。
这时候韩子歆走了过来,一边走一边说:“匪夷所思,匪夷所思,一组书柜居然要七千五,他们也真敢要。”
舒晓雯苦笑了一下,说:“人穷志短见识少,少见多怪啊,看来我们两口子都被吓住了。看看这个。”
韩子歆这才看清楚,妻子遇到的问题远远比他遇到的还要“匪夷所思”。韩子歆笑了笑说:“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走吧。这里不是我们光顾的地方。对不起了小姐。”
促销小姐倒是保持了礼貌,仍然笑容可掬地说:“没关系,欢迎再来——欢迎有钱了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