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存空间 第5节 巴泰进京(2/4)
外交方面,中英新约的样本在龙剑铭提交给朱尔典的文件基础上拟定出来,等着远道而来的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抵达北京后签署。这个新约,事实上废除了治外法权和租界,收回了海关权和威海卫军港。中国付出的代价则是香港的延期收回和军事装备技术的转让,更重要的是英国人得到中国政府的一个承诺:不与德国缔结军事盟约。
中法新约的签订则更有戏剧性。法国在英国和俄国的支持下,于1906年1月在由《马德里条约》参加国召开的阿尔赫西拉斯会议结束时签订了有利于法国的条约。承认摩洛哥dú • lì,但又承认法国和西班牙对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权。挫败了德国意图染指摩洛哥的企图,结束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这个会议,象征着英法俄协约的基础已经在对德问题上得到了实现。因此,在法国军事力量孱弱的安南问题上,在中国的特权问题上,法国人也明智地选择跟着英国的步调走。毕竟,德国直接威胁的是法国而不是英国,更不是中国!法国陆军也清楚地认识到,和强大的中国国防军合作,有利于在可以预见的法德战争中得到中国的帮助。所以,法国人的态度比英国显得更加的友善。
在事实上,中国政府强调了中国在恢复海关控制权的同时,打开大门,让中国经济参与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也就是说,中国的市场不仅仅向美国开放,也向世界各国开放。相对应的是:各国市场也在同等条件下向中国开放。
列强眼中的中国工业、农业生产力是弱小的,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样的弱小!而在四川林立的工厂,大量的新型纺织品、机电产品、汽车、化工产品、药品、强化塑料日用品……正在紧张地生产着,堆满了工厂的仓库、码头的仓库,就等着新条约的正式签字换文了!这些工业产品从研制出来以后就在保密的条件下大量生产,准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出击国际市场,以期形成在这些行业里的绝对优势,用于弥补中国工业在其他方面的劣势,维持与列强各国在双边贸易额上的等差。
农业生产力,则在化肥和良种的支撑下,在政府鼓励农村实行农业联合产业化,在小型农业机械即将投入农村的前提下,因为国家本身对农产品的需求就已经占有了农业产出(战争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需求极大)的几乎全部,所以,中国农业暂时处于无力出口的劣势。不过,农村经济体制的改变,使得中国农业承受外界商品冲击的能力增强,对列强把持的农产品国际市场的依赖几乎为零!换句话说,在农业上,列强根据新约也占不到中国农民的便宜。
龙剑铭身上军人的坚毅性格,先天带来的知识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的了解,在结合了海盗的利益意识和商人的逐利精明因素后,中国的外交在看私有些吃亏的条约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至少,各国承认了中国的新政府,也在积极地、友好的表示对中国实行帝制的祝贺。
其中,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态度最为突出。这个在摩洛哥危机中受挫的家伙,已经看到在国际问题上德国正处在被孤立的边缘。英法俄三国联盟的态势已经很明了。在这个时候,这位德国皇帝的危机感骤然地加强了!总参谋长施里芬伯爵已经拟定出完美的对法作战计划,可是该计划只规定了德军用8个师的兵力防备俄国。显然,这是一种冒险,在俄国彻底倒向英法的形势下,是绝对的冒险行为。可是皇帝对伯爵的汉尼拔式旋转木门作战计划的西线部分又极为赞赏!在这个矛盾下,皇帝陛下把目光投到新近战胜日本的远东军事强国----中国身上。中德美三国同盟计划在英法对中国的拉拢下流产了!可这并不代表着中国这头醒狮不能被德国所用。有消息传来,中国准皇帝要登基,要收复被俄军占领的国土。那,岂不是削弱在背后的俄国的绝好机会!中国对俄国开战,最好可以把北极熊打成瘫子,那么,德国实施对法战争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在这种想法下,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对中国皇帝的登基大典表示出了极大的关注,他派出了由政府总理比洛和皇子威廉带领下的庞大使团到中国。其中,包括陆军少将埃里希.鲁登道夫。德国陆军希望到中国亲眼看看击败日军的新式军队,能够和中国国防军的将领切磋一下彼此都非常感兴趣的炮战艺术那就更理想了。军事上面的合作,有利于政治上的靠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