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1/3)
()??????
眼中……
眼中琼瑶
琼瑶这个人写的歌词还可以,但她所犯的错就是把写小说也当成是写歌。就让人受不了。琼瑶的前期作品很有纯情女生的味道。像《窗外人》属于众多小说中师生恋的代表作。这跟她的个人经历有关。
琼瑶是个女子,感情细腻一点应该很正常,但感情仿佛拉面,比平常的细一点会很受大众欢迎,但拉到像头发丝一样、够大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吃起来就接受不了。
琼瑶的小说《还珠格格》,你们用炮逼着我,我也不会明白那里面有什么好笑的,搞笑如此生硬,对白如此滥情,中国小说里难有一本出其右。然而收视率如此之高,也正说明观众的俗。俗有两种境界,种是周星驰式的,属于俗出了水平;一种就是琼瑶式的,连俗都俗不出水平。而《还珠格格》的续集虽然评论还不及第一部,但我们仍不能称之为狗尾续貂,只能算是狗尾巴后又长了一条狗尾巴。
有个朋友劝我别说琼瑶的坏话,因为琼瑶读者甚众,怕犯了众怒书卖不出去。其实,这是我最希望的。我的书到琼瑶迷或是还珠迷手里,我会替我的书掉鸡皮疙瘩。
眼中周国平顺带祝勇
在祝勇的《改写记忆》里说到,照理哲学著作应该不会畅销的,但周国平的却很畅销。这里显然是祝勇脑筋像火车,自己转不过弯来。谁说周国平的东西是哲学著作了?难道就是因为周国平的东西有道理,就不能当文学作品来看了?难道文学作品就没有道理了?那么祝勇先生写的是文学批评还是哲学批评?文学批评不是文学作品?那么祝勇自己的东西就是没有道理了。
人生最尴尬的事情就是自己揍自己一拳。
眼中“金王论战”
所谓的“金王论战”是1999年文坛里最无聊的事情,外人一听“金王论战”,以为是王朔金庸你一篇我一篇十分热闹似的。但事实却是,王朔金庸的确你一篇我一篇加起来两篇,远没有当年鲁迅梁实秋论战精彩。
“金王论战”外面听起来挺热闹,其实在论些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就是王朔炒自己一下,其实金庸也被骂得“八风乱动”,一副皈依我佛的样子,以示胸襟宽广,与世无争。
不过依我看,这更像是一些编辑、记者共谋的。王朔本来一篇文章,算不上是论战。为了炒作方便,就让金庸也写一篇,这样一去一回才能言归正传。比如一个人把另一个人往死里打,另一个人没还手,自然不能称打架,可看性也少了许多。
这个推论的证据是,王朔的《无知者无畏》里也收了《我看老舍》,可惜老舍死了,天堂地址不详,约不到老舍的稿,这回老舍是真的“八风不动”了,所以外边关于这篇文章连一点风声都没有,更没闹出什么“老王论战”来。
不过王朔是值得表扬的,看谁不顺眼就批评谁。这年头,文学批评都写得像学生的品德评语。像去年我的思想品德是“需努力”,乍一看挺像那么回事,好像离“优”只差一步了,天知道“需努力”就是“不及格”的意思。文学批评又不是文学恋爱,话说得这么暧昧干什么,况且这又不是关于《中庸》这部书的学习成果交流会,批评了和没批评一个样。所谓文学批评,就是要摆上来就批,然后再评,要不怎么不叫文学评批?
眼中江浩
今天收到一封信,说我的笔风和江浩的相似,我吓了一跳。第一次读江(手机小说网wa,dawenxue,)浩的文章是在1999年的《萌芽》上。他的《与盗猎者同行》的最后一篇,里面有许多段生硬的回忆。但总体而言,他的文笔在众多作家中还算是颇有可读性的,包括他新出版的〈xī • zàng,世纪末的探望》,有着大多数游记里所缺乏的幽默。
然而,江浩的东西回忆太多。回忆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但是江浩的回忆与苏童的回忆不同。苏童是对他生活的回忆,而江浩则是对他往日荣誉的回忆。初看觉得有点了不起,写出过这么多人家听都没有听说过的电影,但看多了就腻了。江浩在《与盗猎者同行》第十三章里,写到了他已经怎样淡泊名利,包括什么什么报纸上转载了什么“至今有不法书商盗版王蒙、贾平凹、江浩的书”,他已经不为所动,摆出一副和尚样。其实,真正看破红尘的人是不会说自己已经看破红尘了,只有那些看了个半破的人才会摆出一副把红尘踩在脚下的神气样。江浩的失败之处在于虽然声称已经宠辱不惊、超逸绝尘,但连个脚踩红尘的样子都摆不像,让人一眼就看出破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