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君臣对话(2/4)
庞德,华雄,李蒙,王方,张南,一直以来都是常驻冀州,成为了中坚力量。
至于邓艾,钟会,则是第三代将星中的佼佼者。
除此之外,还有新近崛起的第四代将星,郭淮,文钦,高利,成骁,曹飞,张虎,他们都是从南山军校走出来的杰出代表。
其中郭淮成就最高,高利也迎头赶上了。至于文钦,与大功失之交臂,算是在苏人亭折戟沉沙的悲情人物了。
刘正听了陈到的长篇大论以后,忍不住的摇了摇头,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陈到,在政治方面依旧是愣头青。他只看到了表象,却没有深入分析政略侯的势力正处处高速扩张期。
兴汉军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如今拥有政略侯超过两千人,排在了第三位。
军功侯排在第二位,已经超过三千人了。
至于排在第一位的献金侯,已经突破了万人。
按理说这样的比例规模,献金侯应该占据绝对优势才对。可是一盘散沙的献金侯,在含金量十足的政略侯面前,那也是底气不足的。
常常都是一名政略侯,管理着十数名献金侯,商人出身的献金侯,只不过是政治上的暴发户。底蕴不足的新贵们,在政略侯的强势打压下变成新形势下的附庸,官商代言人,俨然成了一种病态的小团体。
好在献金侯的主体力量没有发生变质,至少兴汉集团,女儿国,忠勇集团,糜氏集团,张氏集团这些构成兴汉商会核心的商人力量,还没有被以卢家,郭家,沮家,荀家等四大家为首的世家给分割包围。
在刘正看来,真正有能力掌控大局的,还得靠军功侯,毕竟军人既可以扩大商人的市场,又可以为政略侯提供足够多的升迁渠道和位置。
兴汉军刚起步的时候,只有一座南山城,政略侯的数量也只有两位数。
可是十几年过去了,兴汉军强势出击,拥有了半壁江山,政略侯的数量直接突破了四位数。
到了这个时候,政略侯开始井喷式的冒头。至于军功侯,反而呈现出了一种颓势,增长的势头变缓了,甚至是后继无力的怪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