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无声的中国(3/4)
他和在场的欧美作家聊天毫无障碍。甚至是谈笑风生。
在此期间,印度的泰戈尔来到伦敦,加入了这场盛会当中。
这是徐至摩请来的援兵,泰戈尔本来打算稍晚些来英国讲学。现在提前了一两个月的时间,他一向对中国抱有好感。
泰戈尔在西方有不小的影响力,中国和印度同为东方国家,理应互相支持。
他还兴致勃勃地参加了中国出版社在伦敦举办的图书展,对东方传统文化赞誉有加。
林子轩没忘记书展的事情,在英国文化部门的安排下。书展的活动非常顺利,报纸上也进行了宣传,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会经常提到有关中国文化的图书展览。
他甚至把中国图书作为礼物赠送给各国的作家。
泰戈尔1924年来中国访问的时候,和林子轩在某些观点上存在分歧,没有达成一致。
这一次,在对待苏联的态度上,他依然和林子轩意见不同,但不妨碍双方合作。
三天的时间很快过去,到了最后表决的时候。
在此之前,林子轩有一次当众演讲的机会。
他准备了一篇演讲稿,叫做《无声的中国》。
这个名字是鲁讯于1927年2月1日在香港的一次演讲,后来刊登在香港的报纸上。
鲁讯的意思是批判古文,提倡白话文,文章中有不少的真知灼见。
他认为中国多年没有声音,普通百姓发不出声音,有学问的人只是躲起来装聋作哑。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