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无声的中国(2/4)
然而,徐至摩和郁达浮并不同意。
林子轩是中国界的代表,是中国笔会中心的核心人物。有人反对林子轩,还有不少西方国家的作家支持林子轩。
一旦林子轩退出,那些支持的国家或许会改变主意,情况可能更为糟糕。
这是背水一战的局面。绝不能退缩。
而且,就算这次不成功,以后还有机会,没必要如此担心,只要尽力就好。
林子轩想想也是。他似乎把这件事看的太重了,他还年轻,等的起。
他之所以这么急切,是想中国能在世界上发出声音,他给自己背负了太重的担子,完全没有刚穿越时候那种轻松的心态了。
这或许就是成长的结果。
想通了这点,他稍微放松下来,用更为沉着的态度面对各方的挑战。
在有关《194》的研讨会上,他淡然的面对赞誉和抨击,回应着诸多的诘难。
这种不骄不躁的应对获得了不少好评。英国的新闻媒体称为东方人的气度。
前来参加国际笔会大会的三位中国青年作家在一系列活动中表现的极为出彩。
徐至摩古典诗人的浪漫气质,郁达浮对于的精妙见解,林子轩大师的风范等等,给世界各国的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方媒体普遍评价三位中国作家。
年轻,有活力,熟悉西方,在上有所成就,是中国文化界的代表。
特别是郁达浮,绝对称得上是语言天才,他能熟练运用英语、日语、德语和法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