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再穷不能穷教育(2/3)
只是这些编纂语文课本的学者发现入选的课文中林子轩的文章占了很大的比例。
这和林子轩不时给《万象杂志》写稿子有关,这些稿子在后世被称为“心灵鸡汤”。以温暖博爱为主题,很受读者的欢迎。
有人意识到无论是国语注音还是国语文学。林子轩都是一道迈不过去的槛。
可以想见,当这些文章选入语文课本后,学生们自幼学的就是林子轩的文章。这和在私塾里学习四书五经类似,林子轩或许会成为新的偶像。
林子轩对此不以为然。认为那些人纯粹是杞人忧天。
新式教育和旧式教育不同,学生接触的科目越多,眼界越是开阔。还有来自西方的各种学说,这个世界很大。
不像古代那样只学习四书五经。所以说,没有人能成为另一个孔子。
而且,“林子”这个称呼也太难听了。会让人想到“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句话。
他更为关注的是教育普及的问题,这个时代的人识字率实在是太低了。
在大城市还好,普通市民差不多都能看看报纸,认识不少字,小城市里只有富裕家庭才有机会上学识字,而在农村基本上都是文盲。
课本编纂的再好,最终还是要靠多办学校,普及教育才能起到作用。
于是,林子轩在报纸上提出了“义务教育”和“希望工程”两个概念。
义务教育是用国家行政干预的方式对中小学教育进行免费,如此可以让更多的孩子读书识字,希望工程则是发挥社会的力量,聚拢资金在农村建立学校,普及教育。
他提出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教育上绝不能落后。
这两个概念得到了以蔡元赔为首的教育界人士的赞同和支持,并向北洋政府提交了议案,希望政府财政能够向着教育领域倾斜。
按照林子轩的建议,希望工程需要成立基金会,由教育界的名流组成基金委员会,把从社会各界募捐来的资金用于农村孩子的教育。
他以身作则,捐出了五万块,成为希望工程基金会的第一笔捐款。
他知道在这个时代提出“希望工程”意义大于实际效果,结果或许并不理想。
但只要坚持下去,尽力而为,能在农村多建几所学校,让多一些孩子识字,就值得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