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节(1/1)
不是考生本人的字迹。誊录所的设置是为了防止考官作弊,以字迹认出自己的门生而加以提携。
但既设此所,神通广大者又能在这一环节上行弊,大致方法是:预选一个精通八股之人,充作誊录手,未入场前,先由门房将黑墨以及偷印卷子藏于誊录房中地下,等目标卷子一到,此誊录手即参照众考卷中之佳作,将各卷最优秀的部分加以综合,另写成一墨卷,再誊成朱卷三份,而原卷则付之一炬。此法便叫“蜂采蜜”。
听到这里,蒋逸凡一声冷笑,道:“不就一场乡试么?屁大一点的事情,还搞什么内帘官、外帘官?到时候直接进去考就得了!要说一定考个解元,这话说得有些满了,但若说只是考个举人,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还需要去作弊?”
李彦直闻言笑了笑,道:“逸凡说的有道理。通过外帘官作弊,若传了出去,名声太臭!反正我们也不着急,这一科我也想先试试,我在这时文上也费过一点功夫,未必就考不过!”
这之后的数日,李彦直便闭门谢客,在家温习八股文,省城的商家听说他来大比,也只是派人找风启问讯,不敢来打扰他,暗中却互相串联,都道:“李家这位三公子,七岁就中了生员,号称神童,却沉淀了十年方来应这乡试,这才气功力必定胜十年前百倍!此番必定高中解元无疑了!”考试都还没开始呢,这些商家便私下里准备了数十席流水宴,专等李家三公子高中之后为他庆贺。这些事情,李彦直一概不理,戒绝酒色,每天按时读书习武,过着十分规律的简单生活。
蒋逸凡却每日抱美人喝醇酿,风启劝他读书他也只是冷笑,道:“四书五经早在我肚子里了,却叫我读什么书去?”听说众商家要给李彦直庆祝高中解元,又笑道:“三舍若是三年之前,或者三年之后来大比都好,这一科来,却断断中不了解元的。”风启问为什么,蒋逸凡指着自己道:“因为有我在啊!这一科的主考官若不是瞎子,这解元一定是我!三舍他最多得个亚魁!”
风启听了他这狂言,摇头而已。
一转眼到了初七,内帘官便先入场,到当晚三更,风启便带了人护着李彦直与蒋逸凡到了已经布置成考场的福建布政司衙门外等候,这等候考试的情景,仍与府试时差相仿佛,只是规模更大、规格更高、规则更严。旁边有人望见这边的高脚灯笼上写着的“尤溪李家”字样,便都暗中指指点点,原来这几日里那些串联着要给李彦直庆贺高中的商家在暗中闹出了不小的动静,凡是消息灵通一点的无不知道尤溪来了个“志在解元”的才子!
到了四更时分,监门官便开了锁,生员鱼贯而入,由搜检官搜遍全身,这些关卡风启早就打点过,所以李彦直与蒋逸凡都没有受到为难,只例行公事般掀了掀两人的袖子便放他们过去了。
乡试为了防止相识的人串通作弊,因此将同乡打散了,以千字文为编号安排座位,李彦直与蒋逸凡入场之后便各就各自的座位,按照规定试题要黎明才分发,二人因为搜检顺利,坐定之后也才四更出头,李彦直便将笔墨准备好,坐直了身子,瞑目养神,蒋逸凡却就趴在桌上呼呼大睡。
到破晓时分,试题散下,李彦直认真阅看,却和风启那日给他的那些“话屎”没半点关系,就知道这一届的考官果然没漏题,但他肚子里也读过几本时文,四书五经的术语也记得不少,便按照应试参考书所载的法门,先拟了个提纲,再给起、承、转、合的关键语句打了草稿,然后才工工整整地作了一篇中规中矩的首艺。
李彦直幼时曾遭过教训,这时人早就收敛了,他也没想在这乡试里出风头,所以文章写得四平八稳,尽量符合时文参考书的规定范式。这样的文要想考中机会很大,但要想取得好名次就得靠运气了。不过李彦直只求考上,对名次并不奢求——他甚至不想自己排得太前,只是希望闷声中举人,低调中进士,最好是考上了却不为舆论所关注,那样他在办自己想干的事业时会顺利得多。
首艺作完,看看已经中午了。李彦直摸摸肚子,从长耳竹篮里取了点心在考棚里吃了,又瞑目养了一刻钟的神,然后才又抖擞精神,将剩下的文章写完,写完后又仔仔细细地通读了一遍,检查无误,抬起头来,已是黄昏。
整场考试,他都表现得不慌不忙,不急不躁,看似平平无奇,其实却是他花了十年才磨练出来的“稳”字诀。
便有一个小吏拿了三根蜡烛来,哈着腰低声问李彦直:“李老爷,要点蜡烛了吗?”
原来这乡试有个规矩:黎明入场,黄昏收卷,若到了太阳落山还没写完,可给蜡烛三支,蜡烛烧完了还没写完,那就对不住,要被“扶”出去——这个扶字只是说得好听,其实就是由监考人员把生员叉出去。
李彦直这时已经完成,对来巴结他的小吏也不傲慢,反而报以微笑,道:“不用了。”便交了卷,出得场来,蒋逸凡早在外头等着了,见到了他笑道:“三舍,怎么这么慢啊!我日出之后又睡了两个多时辰,以为你一定比我快,谁知道出来之后也不见你的人影,在这里足足等了你两个时辰!”
旁边风启低喝道:“老五,少轻狂!”
李彦直笑了笑,却只是道:“回去吧。”
路上蒋逸凡问:“三舍,今天考得如何?有把握中举不?”
李彦直淡淡道:“考过去就算了,说它作甚!”
第五章犟主考不取偏点魁
李彦直和蒋逸凡考完了第一场,受卷官就在收上来试卷的卷面上盖上印章,写上姓名,然后由外帘的弥封官把姓名封了——这份试卷因用墨笔写的,所以叫墨卷。墨卷送往誊录所后,誊录生用朱笔抄写成一个副本,这个副本因是用朱笔抄写,所以叫朱卷。朱卷出来之后,再由对读生将正本、副本对读,确定誊录生抄写无误,才在这朱卷上盖上弥封,誊录生和对读生都要戳印衔名——这是实名责任制度,这份卷子要是出了事情要找他们的。做完这些之后,才将朱卷与墨卷送往收掌所,核对朱墨卷的红号无误,又将两卷分开,墨卷在外帘官处存好,朱卷送提调堂挂批。
朱卷一送到内帘,乡试的主考和副主考在内监试官的监督下,召集十六房同考官,先抽签分配试卷,然后主考官出示自己拟作的程文——也就是本期考试的标准答案给各房同考官,并提出取卷的要求。
各房同考官带了朱卷、程文,各自回房阅评,若是见到中意的卷子,就用青色墨笔加以圈点,并作评定,然后移交副主考,这叫荐卷,若成了荐卷,这举人的功名,就有五六分了。副主考看了,若也中意,就在荐卷上批一个取字,然后送正主考,若得了这个“取”字,这举人的功名,就有bā • jiǔ分了。主考阅卷后若也觉得满意,就会再批一个“中”字——那这举人的功名就到手了!
以上就是乡试的审阅流程,会试也大同小异。因为规章如此之严密,所以真想要在考试之后出猫,那非得把整个考场内内外外的关系都打通了才行。又由于每个环节的责任都落实每一个人,各个环节的官员要助人出猫,风险甚大,这也增加了收买他们的成本。就是主考官自己,取录了文章之后,也不知道自己取录的是什么样的人。从这个层面上讲,这科举考试要出猫几率甚低,确实也能确保相当程度的公平。几万人里头能有一个出猫成功的就不错了,一些科考舞弊案之所以轰动一时,正因其出现得少,所以才轰动,若是作弊成功真成了常态,那还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不过这种取录的公平性,也只公平在“随机”二字,将大部分财力与权势的干涉排除于门外,并不见得这个程序本身绝对能取优汰劣,而且由于其随机性,还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