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同道与否(3/4)
赵和扯了这么久,当然不是对着他发牢骚,更不是闲得无聊与他说闲话。
两人虽然在应对霍峻之乱上有过合作,但严格来讲,他们毕竟是陌生人。彼此之间的熟悉程度有限,哪怕段实秀明白,自己与赵和因为老师的缘故,可能会有某种渊源存在,但是,象他这样心智成熟之人,根本不可能为了老师的缘故,便对赵和纳头便拜。
赵和身上有许多优点,让段实秀看到了北州的希望,但是同样,赵和身上也有许多赵实秀不理解甚至反对的地方,让他不敢轻易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赵和身上。
所以他才会屡次试探赵和,甚至试图挑战赵和的底线。而赵和对他的试探和挑战也做出了回应,现在更是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这一番话之下表明的意图很明显:我的理念便是如此,你段实秀若是觉得可以互为同道,那么今后就继续合作,甚至合作得更加深入。若你段实秀觉得道不同不相与谋,那么北州长史这位置你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过段时间想个法子送你入咸阳,从此之后,便是陌路之人,甚至是敌人。
段实秀不怀疑赵和有放走他的器量,事实上,赵和能够将郭英留下来,甚至毫不讳言要将对方培养成自己在北州的继承人,这一点就充分证明赵和的胸怀了。
他虽然身在北州,但心中关注的却是整个大秦,乃至整个天下。
段实秀当年随大秦的开拓大军来到西域,家世只能说是平平,因此对于九姓十一家这样的顶级世家,并没有什么维护之意。赵和的理念,或者他的为政之道,将九姓十一家视为大秦内部潜藏的敌人,将数百年来甚至上千年来留下的某些观念视作缪种,这等近乎颠覆的理念,段实秀心里其实是认同的。
但正是因为认同,段实秀反而难以决断。
若赵和真只是一个北庭都护,段实秀毫不犹豫就会支持他了,段实秀相信在自己和更多人才的帮助下,赵和在四十岁之前便可以当上大将军,到时手握权柄,扫荡群丑,哪怕不能全功,也可以开创一番新天地,在青史中重重留下名字。
但偏偏段实秀对赵和的出身隐隐有所猜测。
所以他在见到自己的老师之前,实在是不敢做出决断。
见自己一番话说出来,段实秀仍然是沉默,赵和不免轻轻叹了口气。
这个段实秀,是他所见到的难得的施政之才,若说此前有谁可以与他相提并论,前辈之中,自然是当朝丞相,那位总说“镇之以静”的上官鸿,后辈之中,则是从咸阳到齐郡都给了他很大帮助的萧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